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ARL-44是一款法国重型坦克,其研制工作在二战即将结束时才开始。1949年,第一辆ARL44走下生产线,直至1951年停产时才生产了60辆。1953年,即该车开始生产的仅仅4年后,所有ARL-44重型坦克在法国部队的一片怨声中匆匆退出了现役,其中的绝大部分被拆毁或是作为靶车被击毁。

  至今,仅有两辆完好的该型坦克存世。一辆保存在法国索穆尔(Saumur)的装甲博物馆中,另一辆则作为法军传统部队501-503装甲团的纪念碑摆放在法国城市大穆尔默隆(Mourmelon-le-Grand)。上图是作为501-503装甲团纪念碑的那辆ARL-44。

  一款坦克,为何在战争末期才匆匆开始研制,又为何在开始生产两年后停产、四年后便全部退役?借着ARL-44的故事,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浅谈一下二战前到二战后,关于坦克设计理念和作战理念的那些事。

  ↑1916年,坦克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交战双方在堑壕战中的僵局。即便是一战时只有6-30mm薄装甲的第一代坦克,也能有效地防御从四面八方打来的步枪和机枪子弹。

  虽然这些披着装甲、装备机枪和火炮的超载拖拉机在遭遇敌方火炮的直接命中时也往往会被直接摧毁,但也至少比士兵的血肉之躯结实多了。

  ↑所以在一战坦克诞生之初时,坦克实际上是用于在堑壕战中突破敌方阵地用的突破兵器。为了更好地压制敌方阵地上可能出现的步兵、机枪、野战炮,这一时期的坦克往往没有炮塔,而是在车体前向安装火炮,在侧面安装机枪。

  如图中的一战法军“施耐德”突击坦克,在车体正面装有一门75mm野战炮,在车体两侧各装有一挺8mm机枪。

  ↑在机动性方面,这些早期的堑壕突破坦克只是用来给步兵开路的,自然不需要跑得很快。而在越壕越障方面,只需要车体足够长,能够跨过当时战场上四处可见的弹坑和堑壕即可。

  如图中一战法军的“圣沙蒙”突击坦克,车长达8.83米,足以跨过当时的大部分步兵壕沟,甚至是专门的反坦克堑壕。

  而且值得留意的是,无论是“圣沙蒙”还是“施耐德”,都采用了铆接结构的装甲以及缓冲性能最差的刚性悬挂,这也是大部分用于堑壕战的一战坦克的共同特征。

  在一战后,各大国关于坦克这一新兴兵器的最佳使用方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种关于未来作战理念的意见分歧甚至还一度在1920年代初的英国、法国陆军中,导致了保守派军官和少壮派军官势不两立的局面。

  ↑保守派的意见认为,未来的战争仍然会延续一战的模式,即双方以堑壕和坚固永备工事为依托,长期拉锯。在这样的作战体系中,坦克就应该编入步兵部队,充当为步兵打头阵、突破敌方阵地的“突破手”。(根据英国人的分类方法,这种坦克被称为“步兵坦克”,而那些更轻、机动性更佳的坦克被称为“骑兵坦克”。)

  那么,未来的坦克应当需要更硬的装甲、更强的火力,以应对敌方在阵地上布置的更先进的反坦克火力。而在机动性方面,未来的坦克能开到10km/h左右就足够了——毕竟在他们眼里,坦克应该被融入传统的步兵作战模式,其行驶速度能够跟上步兵的步伐就可以了。

  ↑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7年,法国人就研发出了FT-17轻型坦克(正是它定义了现代坦克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它与此前我们提到的那些形如大铁盒的突击坦克不同,它装有一个可以360°全向旋转的炮塔,在当时来说相当出众的机动能力更是让它不再是伴随步兵作战的突破兵器,而是成为了一款可以独当一面的机动兵器。

  

  ↑而一些少壮派的军官正是看到了坦克作为机动兵器使用的大好前景:未来的坦克不应仅仅是步兵部队的防御之盾,更拥有在宏观战略上作为进攻之矛的潜力。他们希望下一代坦克能具备更好的机动能力,并且脱离步兵部队,被集中编入独立的专门装甲兵部队,而后在作战中被集中投入使用。

  一辆坦克并不是无坚不摧的,也不是坚不可摧的。但当数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有组织地集中在宽度只有一两公里的战线上进行突破,那么这股钢铁洪流就是势不可挡的。

  ↑而且在战略层面上,如果敌方有限的防御力量被均匀分布在防线上,那么拥有坦克的一方便可以集中大量坦克,抓住对方防御的弱点进行突破。如果防守方将大量防御力量重点集中于战线上的一点,坦克部队又可以绕道而行、避其锋芒,留下无人光顾的主要防线。

  换言之,将坦克作为机动兵器使用的一方,进可攻退可守,就能够掌握陆地战场的主动权。

  

  ↑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9月的闪击波兰,乃至此后的整个二战欧洲战场,都验证了这些少壮派军官的理论。装甲大兵团的包抄、迂回、穿插、反包围,成为了二战欧陆战场的主旋律,战争再也不是敌我双方对峙的拉锯战,而成为了灵活至上、机动至上的大混战。自然而然,那些为堑壕战设计的缓慢、笨重的兵器,都纷纷被丢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但非常不幸,在二战前的法国陆军,保守派占绝对优势。在1919年,FCM-2C重型坦克进入法军服役,它重达70吨,长达10.27米,需要多达12名成员操作,越野最大速度却只有8km/h,很多时候甚至还跟不上步兵。

  在堑壕战中,它堪称绝佳的突破兵器。但在即将到来的机动战中,它就是一个皮薄馅大、移动缓慢的活靶子。

  ↑而且直至二战前,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索玛S35中型坦克,也遵循着堑壕突破坦克高防护、低机动的设计原则。更为致命的是,所有的法军坦克都被分散在各个步兵部队中,一旦战争爆发,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集中使用投入防御作战,只得孤掌难鸣。

  ↑因此当德国集中编制的装甲部队绕过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由阿登森林绕过突袭比利时和法国时,法国人拥有总共超过4000辆坦克,甚至比德国还要多。

  但当两军坦克交战时,法国坦克却又往往分散配置在各个步兵部队中,从而在坦克战中陷入绝对的数量劣势,进而被各个击破。这也是法军面对德军装甲闪击战时,难以迅速组织防御力量、进而整体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4年8月,巴黎解放,新政府也开始重新谋求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很快,在1944年10月9日,当时的法国战争部下令开始一款“过渡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即便不能投入战争,至少也要给新上台的政府充充门面、长长威风。随后,这个坦克计划就被命名为ARL-44。

  然而正如前文所写的那样,这时的法国政府也非常清楚,自己在战前的坦克设计理念和技术储备早已落伍。因此在11月25日,战争部对这个寄托着法国复兴梦的坦克设计计划做出了调整:既然制造轻型和中型坦克的经验已经落伍,这个坦克项目的象征意义也大于实际作战意义,那我们就造一款高大威猛的重型坦克吧!

  ↑怎么让坦克设计又快又好?照搬现成的就可以了!ARL-44完全照搬了1920年代设计的夏尔B1重型坦克的悬挂系统,装上了在1940年代已经非常落伍的过顶式履带。而且,所有60辆ARL-44采用的都是缴获的德国迈巴赫HL230型600马力发动机。

  HL230装在45吨的德军豹式坦克上能飚出47km/h的公路时速,但拿来驱动50吨的ARL-44,外加上ARL-44极烂的悬挂系统,最多也只能跑到30km/h。而且,ARL-44过顶式履带+螺旋弹簧的悬挂设计,会导致车体在进行越野机动时极其颠簸,不仅影响车辆的机动能力,更加让ARL-44难以在行进间进行射击。

  图中是保存在索穆尔装甲博物馆的那辆ARL-44,可见其硕大的前主动轮和过顶式履带。

  ↑在火力方面,ARL-44同样是一个十足的拼凑货色。最初的ARL-44原型车采用过美制M4A3E8坦克上的长身管76mm火炮,后来又采用了本国海军的1926年式90mm高射炮。在海军90mm炮的基础上加长身管并安装炮口制退器,便是最终安装在ARL-44量产型上的DCA45型90mm坦克炮。

  图为ARL-44的第一辆原型车,摄于1946年下半年,此时它装备的是未经改装的海军90mm高射炮。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海军90mm炮的性能还算是可圈可点。海军版本的90mm炮能把9.51kg重的高爆弹头打出850m/s的初速。而加长身管后的坦克炮版本,更是能把8.3kg重的穿甲弹丸打出高达1000m/s的初速。

  要知道,虎式坦克的56倍径88mm炮在发射弹丸重7.3kg的PzGr. 40型次口径穿甲弹时,也只有930m/s的炮口初速。即便是虎王的71倍径88mm炮,发射PzGr.40时的炮口初速也不过1130m/s。

  换句话说,ARL44这杆90mm炮的穿甲能力要优于虎式坦克的短88炮,只略比虎王的长88mm炮差一点点。

  上图为法军轻巡洋舰贝尔汀号舰尾的双联装1926年式90mm高射炮,即是ARL44主炮的舰炮版本。

  ↑ARL-44的车体正面装甲为45°倾斜的120mm装甲钢,在水平法线上的等效厚度约为170mm。其炮塔正面的防护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德国的虎王坦克,正面硕大的外露炮盾能提供较为良好的防护,两侧大倾角设计的装甲板也很容易会导致正面射来的炮弹发生跳弹。

  ↑ARL-44的正面装甲能够在1000m距离上防御苏联T34-85的85mm炮弹,但不能防御德军虎王坦克长身管88mm火炮的攻击。在1949年ARL-44服役之时,安装100mm火炮的T54坦克也已经结束大部分测试工作,开始在苏军服役。而面对100mm火炮,尤其是在破甲弹在1950年代初迅猛发展后,ARL-44的装甲也不够看了。

  ↑在这里多说一句,从原理上来说采用空心装药的破甲弹头,只需要扩大药罩直径、加大装药量,理论上就能近乎无上限地提升弹药的穿深。但坦克为了保证作为机动兵器最基本的机动性,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无上限地加强装甲的。

  也就是说,在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尚未问世的1950年代,采用均质装甲钢的坦克,其防护性能的提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而反坦克弹药仍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正因如此,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都是在“既然装甲扛不住,不如打造轻装甲车辆”的认知前提下,强化机动性和火力而诞生的产物。比如法国的AMX-30和德国的豹1,诞生于1960年代初的他们,装甲甚至还不如二战的豹式中型坦克,火力和机动性却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这说起来可能会让人感到难以置信,1953年就已被淘汰的ARL-44是1991年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服役前,法国陆军装备过的的防护水平最好的坦克。

  但这对于ARL-44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它脱胎于那个双方在阵地中相望对垒的时代,却因为法兰西共和国的沦陷,诞生在了一个国家百废待兴、作战理念瞬息万变的时代。它虽是临时拼凑的应急产物,却的确曾经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又因为尚未出世就已落后于时代,被早早地遗忘。

  

  

  ↑所以要评价ARL-44,若像评价其他装备那样论其机动、装甲、火力,其实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它本就生不逢时,却要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艰难地从灾难中爬起来的精神象征,担起法兰西国家复兴的大旗。

  

  

  ↑要知道,在二战末期到1967年的近20年里,法国陆军都在使用他国制造的坦克,部队中鲜有本国制造的主力坦克的身影。法军的装甲兵主力甚至一度是德国战败后移交的黑豹坦克。对于一个曾经的欧陆强国,这种寄人篱下的窘境在心理上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将心比心,ARL-44的性能并不出类拔萃,但它的确给当时的法国重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法国陆军、整个法兰西民族都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它,就是法兰西的争气坦克。

  仅凭这一点,就很是值得小编把它从遗忘的角落里请出来,让世人了解这么一款背后充满了故事和辛酸的装备。

  ARL-44重型坦克是法国在二战末期设计制造的一种重型坦克,其于1944年开始研制,基于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设计,最终于1949年投产并装备法军。不过仅仅两年之后,ARL-44重型坦克就在1951年正式停产,并于1953年全部退役,一共只生产了60辆。要知道,1944年的法国才刚刚摆脱纳粹德国的统治,坦克设计经验和理念原本就落后于时代的法国此时设计这样一种重型坦克,无疑是空中楼阁。此时的法国百废待兴,立即设计投产一种结构复杂,造价昂贵的重型坦克无疑是令人难以理解的。那么法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种新型坦克呢?

  事实上,ARL-44重型坦克的政治意义要大于军事意义。在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戴高乐便亲自下令,要求法国陆军与军械研制局立即着手设计一种新型的重型坦克。之所以是重型坦克,是因为戴高乐出身于装甲兵,其对于重型坦克在外观上的强大威慑力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德军大量装备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二战时期始终所向披靡,几乎没有一种盟军坦克可以与之对抗。那么设计一种法国版的“虎”,对于提升国民的信心,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都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ARL-44重型坦克的很多设计都是仓促之下完成的,机动性和可靠性甚至差到了令法军难以忍受的地步。加上战后法国人民对这种昂贵的作战装备并不“买账”,因此ARL-44重型坦克也就很快停产退役了。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