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1947年8月,英属印度解体,印度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一员。

  不比中国刚刚建立时的百废待兴,一地鸡毛,甚至于还有着朝鲜战争这样的存亡危机。独立后的印度,发展的可以说是异常顺利。

  作为曾经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核心殖民地,印度在独立后,继承了大英帝国在南亚几乎所有的遗产。这使得印度刚刚独立,便拥有着南亚霸主的身份,印度洋似乎都是他们家后院的游泳池。

  殖民遗产带来的底蕴,在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印度在初生之时,便彰显出大国潜力。当时的印度,就像一只刚刚被英国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大象,浑身披挂,五彩缤纷,象牙上都镶满黄金宝石。英国是他的坚实后盾,美苏则视其为霸权拼图,争相拉拢。

  是故,开国总理尼赫鲁放出豪言:要将印度建设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内政上,印度效仿苏联,开展计划经济,大力发展工业。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比咱们的“五年计划”要早了两年,毕竟那时候我们被朝鲜战争给耽搁了。尽管苏联模式有着诸多弊端,但效率是公认的高。

  就和咱们当年一样,印度很快就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两个五年计划下来,印度基本成为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至少在当时来说,印度的经济成就和工业水平,是足以笑傲几乎整个亚非拉的,可能也就日本能比他强一点。

  外交上,印度倡导不结盟运动,国际声望极高,当时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新兴独立国家都是印度的铁粉儿。而因为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巨大影响力,美苏两国都视其为香饽饽,争相拉拢,甚至不惜给印度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

  此外,印度在军事上也是节节胜利,不仅在南亚所向无敌,还爆锤了欧洲列强葡萄牙,用武力的方式收复了曾经被殖民的果阿地区。

  总而言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走过了一段极其舒适的发展期,一个南亚大国在快速的崛起。

  当然,印度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作为大英帝国在南亚遗产的继承者,印度心中一直有个“帝国梦”,他们一直都想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亚洲的荣光,甚至于建立起一个有印度主导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印度所谓的“大印度联邦”,不仅包括曾经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周围所有的殖民地,还包括了所有受南亚次大陆文化影响的区域。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计划,印度开始到处搞事情,不仅把南亚国家几乎给掐了个便,甚至还把手伸到了中印边境。因为在“大印度联邦”的规划里,包括了我国西藏的部分地区。在印度看来,西藏曾经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印度作为英国的遗产继承者,自然是要继承英国在西藏的一切权益。

  从1959年开始,春风得意的印度便在边界问题上对中国步步进逼,不仅暗中策动藏农奴主叛乱,还公然派兵制造冲突。

  时间来到1962年,双方矛盾彻底激化,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叫嚣,要对中国开战。并随即在中印边界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部署。

  在尼赫鲁看来,这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关乎国运。因为当时的印度在南亚已经没有敌手,拔剑四顾,也就只用中国还能算是对手。只要击败了中国,印度便能取得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成为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国。

  于是在1962年9月,印度军队越过控制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中方被迫还击,中印边境战争正式爆发。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出道十几年来纵横南亚,未尝一败的世界第三大国,突然就不行了。在中国面前,印度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且还败得挺惨。这场战争被西方专家形象的称为“热刀子切黄油的战争”。意思就是咱们打印军,就好比热刀子切黄油一样,毫无阻力。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战场表现来看,我军纯属是在虐菜。整场战争持续了两个月,形势可以说是一边倒,印度被虐得体无完肤。主动挑衅的印度军队在我军的反击下,毫无还手之力,被一路反推,差点被打到了新德里。如果不是我军主动停战撤退,估计印度就要多一次首都被占领的历史了。

  据战后统计,我军阵亡人数为722名,印军阵亡人数则是4885人。而在俘虏方面,我军抓获印军战俘共计3968人,其中包括印度王牌部队地起来旅的7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至于我军只有一人被俘,而且还是因为撤退途中与部队走失,无奈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还发生过我军一个四人战斗小组,击溃印军一个炮兵营的高能操作。那是在11月的西山口战役中,我军先锋部队尖刀连副班长庞国兴,在战斗中因冲得太快与大部队走散。

  由于当时天气不好,大雾弥漫,庞国兴一时找不到大部队。便和有着相同遭遇的王世军等三名战士,组成了一个四人战斗小组,然后按照战前布置的计划,直接赶到西山口和大部队会师。

  在赶路的途中,庞国兴四人连着端了两个敌人炮兵阵地,击毙印军炮手一名,缴获7门火炮,以及若干物资。后来庞国兴等人又遇到敌人的巡逻部队,庞国兴凭借手中的冲锋枪顺利完成四杀。

  最后,战斗小组赶到西山口,配合大部队再度端掉了敌人的一个炮兵阵地,击毙了两名印军准尉。

  战后,庞国兴等人受到表彰,其中庞国兴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的专属荣誉称号,而其余王世军等三人皆荣立二等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这场战斗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部战士四名遭遇印军数百,该股敌人不但不缴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当即给予了英勇还击,并击溃该股印军。”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这句话既能让人热泪盈眶,又能让人噗嗤一笑。

  那一战失败之后,印度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为了挽回败局,印度放弃了“独立自主”的道理,逐渐向美苏靠拢,由此失去了第三世界领袖的地位。而随着两年后尼赫鲁的郁郁而终,由他推行的印度各种改革和工业化建设也戛然而止。

  总结来讲,那一场战争的失败,不仅让所谓的“大印度联邦”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更葬送了印度之前所打下的良好基础,整个国家发展陷入困境,然后烂到现在。

  印度就好比《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原本他是与乔峰齐名的天之骄子,武功高强,地位崇高。慕容复胸怀壮志,一心想要复兴大燕,所以他想把乔峰踩在脚下,成为天下英雄中的唯一。然而,慕容复的一切不过是他爹暗中相助,他自己根本不是乔峰的对手。

  少室山一战,他被打回原形,从此在江湖威信扫地,颜面尽失,复兴大燕就成了梦一般遥不可及。

  当然了,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这一战更是一场幸运。要是没有打赢印度,那么咱们将会过得很艰难。要知道,在那段时间,我们本就是内忧外患,举步维艰。

  1958年,苏联想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和搞联合舰队,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结果遭到中方拒绝,自此,两国关系开始有了裂痕。1960年,苏联终止对中国的援助,撤回专家和技术人员,销毁技术图纸,还逼着中国还贷款,两国彻底交恶。与此同时,因为抗美援朝和炮轰金门,中国一直都是美国在封锁名单上。

  所以,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极其恶劣,遭到了美苏两大势力的封锁围堵。北方边境上,苏联的钢铁洪流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美国人航母军舰肆意驰骋,稍有不慎,便是一场大战。就连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美苏两国也是不约而同的站在印度这一边。

  1960年,苏联向印度提供15亿卢布贷款,15个师的苏式装备;美国也不甘示弱,向印度提供18个旅的美式装备。这也是印度敢于在两年后挑起战争的最大底气。

  此外,在内部环境上,咱们也是处境堪忧。先有,后面又来三年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吃饭都成问题。而苏联的突然撤资,导致许多经济建设计划陷入停滞,国内经济状况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咱们还得还苏联的贷款。

  所以,当时的中国是真的很困难,且不说这一战的胜败与否,哪怕是没有这场战争,那么怎么今后的日子估计会很难过。

  在沿海,有着美国的封锁,北方则是面临苏联的威胁,就连西边也都还有着印度在耀武扬威。我们在不能想象,印度、苏联以及美国,三大势力同时夹击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好在有这一战,印度给了我们破局的机会,毕竟只要他们不动手,我们是不会主动挑起战争的,而这个三方围堵的困局就无法解开。

  是故有了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当然,最关键的是咱们咱们还打赢了,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红利,彻底扭转了我们当时的颓势。印度被打出了阴影,不敢再起战端,西南边境几十年再无战事。中国更是取代印度,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头羊,收获了大量国家的友谊。就如同当初的印度一样,中国凭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深厚影响力,不得不让美苏慎重对待。

  至于后面的一切,那都比较顺利了,咱们先是研制出了,有了自保底气;后来又和美国建交,打破了国际封锁。最终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五常之一。

  如果说抗美援朝是咱们国家的立国之战,那么1962年的那场战争,便是国家气运之争了。因为赢了,所以我们青云直上,成为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前二的强国。若是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不是韩先楚将军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力排众议,在没有海空军配合下,率军跨海收复海南。我国可能会有两个“台湾”。那样的话,别提什么西沙,南沙了,整个南海都不是我们的了。

  收复海南岛战役正式开始时是在1950年4月16日,于同年5月1日结束,海南岛全境解放。而1950年5月金日成访问我国,我们才知道朝鲜要行动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

  如果,不是韩先楚“一意孤行”,坚持不将战斗延期,美国可能连琼州海峡也给封锁了。

  1949年10月24日晚,三野第十兵团下属的28军调集三个团九千余人作为第一梯队,向大金门岛发动进攻。25日凌晨1点30分,我军第一梯队开始在金门登陆。金门岛上的4万国军,依靠工事和炮火优势,对我登陆军队展开猛烈阻击。而此时,隔海相望的我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第一梯队血战优势敌人。这是因为,我军船只不够,所有船只都被用到运送第一梯队了,这些船去了就没再回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第一批登陆的9000多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余下的被俘。

  此战,是解放战争中,我军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战例。

  而且,在金门战役之后,我军在11月攻击登步岛也同样遭受了失利。连续两次登岛作战失利,实在是影响士气。

  所以,等到四野准备发动解放海南岛战斗时,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要求四野向三野调查渡海作战经验,避免重蹈金门覆辙。

  当时,国军在海南岛的最高指挥官是薛岳(薛伯陵)。他手下有10万人,分成四个战区。国军在海军舰艇50艘、空军飞机45架的支援下,组成了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薛岳对此防御非常得意,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伯陵防线”。

  而解放军一方是四野下属的第四十、四十三军,以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九团及工兵一部,共计10万余人。不过,我军没有登陆舰,主力船只都是木帆船,还有少量木帆船加个发动机改成的机帆船。木帆船没风的话,是走不动的。

  当时,我军的作战计划是,利用海南岛本地的琼崖纵队(16000游击队员)配合,先偷渡过去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团。然后,军级领导亲自上前线指挥4万人组成的主力部队,带着3天物资,强行登陆。这样,就算遇到敌人顽强阻击,我们还有3天时间组织后援。(这是吸取了金门战役教训,不要各自为战。)。

  1950年1月10日,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指示,将进攻时间由“春节”推迟到“争取春夏两季解决海南问题”。

  1950年2月1日,在广东军政委员会上,传达毛主席指示,宣布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至6月份。(真要是推迟到6月份,朝鲜战争也快爆发了。而且,4月份的季风是顺风顺水,过了4月,只能等9月了。那时候,真的没机会了。)

  2月9日,邓华任司令开会时,传达的意思为“6月份不一定行,年底之前解决就不错。”

  (韩先楚,毛主席)

  当时,对于这个命令,负责强攻海南岛的40军和43军的态度完全不一样。43军军长回去以后就把推迟的消息传达下去,部队也松懈了。而40军军长韩先楚却压下了这个消息,让军队照样训练。

  3月20日,韩先楚将军主动请战。必须赶上4月份的季风,不然,夜长梦多。5个月后,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能等到9月!韩先楚的请战电报上去以后,没有任何回复。

  3月31日,韩先楚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再次请战。依然没人理会。

  4月7日,韩先楚一个人名义,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韩先楚的电报是这么写的:“如43军未准备好,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

  此时,40军内部,也没人支持韩先楚了。而且,很多战士因为前两次登岛作战失败的例子,也有了畏战情绪。就连40军参谋长宁贤文这样的高级领导,为了不上海南岛前线,竟然把自己弄伤了。

  4月10日,韩先楚的多次请命,终于说服了。说服了毛主席。韩先楚终于等来了进攻命令。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4月16日,海南岛战役开始。由于43军以为作战推迟了,训练不足,第一批次只凑出一个半团。而韩先楚的40军一下子拿出6个团!同时,韩先楚本人也是军级领导中,第一个登上海南岛的。

  (当时,很多团级甚至军级以上干部都不想第一批次登岛。都怕跟前两次金门和登步岛战役一样,白白牺牲了。韩先楚在组织第一批次指挥部时,让踊跃报名,没人响应。甚至,在开战前,部分团级干部,在临上船时,找个理由溜走了。正是他们的衬托,才显出韩先楚将军的伟大!)

  4月17日凌晨3时,40军的木帆船战胜战舰,顺利在滩头登陆。韩先楚将军带头冲锋时,幸好被部下及时发现,一个连的战士死死的将他按在一块石头后面,不准他冲锋。

  三天后,薛岳的防御体系被韩先楚打碎。22日下午,薛岳坐飞机逃离海南。

  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

  后来,毛主席把韩先楚放到福建当书记了。毛主席估计是想让韩先楚这样的猛将在福建震慑对面:这个人曾打下来海南,现在,他就在你们对面守着你们!

  有韩先楚将军这样的猛将,实在是国之大幸!

  (文勇战王聊历史)

  珍宝岛事件,虽然在我国建国后的历次战争中规模最小,持续时间最短,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却是异常巨大的。

  很多人认为这是继抗美援朝战争后,共和国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稍有不慎,全球数十亿人的命运可能会因此彻底改写。

  因为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我国和西方世界彻底对立,同时与苏联的合作全面展开。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逐渐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赫鲁晓夫甚至帮助我国建立了小型的原子反应堆,为我国的核工业奠定雄厚基础。

  然而,苏联为美苏争霸的需要,在向我国提供大量援助的同时,也不断向我国提出苛刻的外交条件,例如利用我国沿海建立中苏联合舰队,这种侵犯共和国主权的行为被领袖断然拒绝,再加上苏共二十大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中苏最终分道扬镳,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随即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并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1964年,苏联高层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能力平庸的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新的掌门人。

  鉴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全面失败,勃列日涅夫重拾斯大林时期的畸形发展模式,重工业优先的苏联综合国力不降反增,开始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

  从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在珍宝岛周边不断制造摩擦事件。至珍宝岛事件爆发前,苏军在边境的挑衅高达4189起,两国战事一触即发。

  面对苏军的挑衅,我方保持了相当的克制,领袖从全国各地挑选身强体壮的士兵,应对苏军的棍棒武斗。1968年12月27日,75名苏军在装甲车等装备的掩护下入侵珍宝岛,双方冲突迅速升级。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事件拉开序幕,双方在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冲突,苏军甚至动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T-62坦克及“冰雹火箭炮,但珍宝岛仍然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至4月2日双方武装冲突暂时结束,苏军被歼灭100多人,伤亡50多人,一辆T-62坦克被我方缴获,而我方则付出了阵亡71人的代价。

  珍宝岛冲突规模并不大,但却极大地震动了世界,一方面中苏两国都是国家,两国在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上有着可怕的相似性,如果战争规模扩大,很可能波及亚太及整个世界;更可怕的是中苏两国都是拥核国家,两国的冲突很可能引发毁灭人类的核战争,这不能不使其他国家胆战心惊,尤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高层大为惊骇,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为首的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他们提议动用西伯利亚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对我国境内的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鉴于启动核战争的后果太过严重,苏联在打击我国之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在华盛顿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通报了苏联准备打核战争的意图,试探美国的反应同时争取美国保持中立。

  美国总统尼克松主持高层紧急磋商,认为苏联是美国的最大威胁,强大的共和国反而是牵制苏联的重要力量。再加上此时的共和国已经拥有核武器,一旦核大战爆发,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能幸免。

  所以美国坚决反对苏联使用核武器,并设法通过不太显眼的《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苏联欲对共和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重磅头条。

  该消息指出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对共和国重要的酒泉、罗布泊、西昌、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此消息震动世界,勃列日涅夫暴跳如雷,大骂美国佬出卖了我们。

  与此同时,收到美国消息的领袖紧急疏散在京领导,并开始了自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大量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工厂,迁往交通闭塞的三线地区,解放军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为使苏联彻底放弃打击共和国的野心,美国尼克松政府在出卖了苏联的战争意图后,用破译的苏联密码,向苏联发出苏联本土134个重要城市的经纬度坐标,宣称只要苏联动用核武器,美国将迅速对苏联给予核报复。

  与此同时,共和国在1969年9月23日和29日,分别进行了当量为2.5万吨地下裂变爆炸和空投300万吨当量的氢弹热核爆炸,世界各地检测站都接收到了信息。此时的我国战略导弹已研制成功,具备了向苏联境内投送的能力。

  中美两国的强硬态度让勃列日涅夫异常难堪,虽然苏联在西伯利亚增兵上百万,同时和蒙古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对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三个方向形成了严重威胁,但苏联却不敢轻举妄动。

  尴尬的苏联不得不寻求外交途径解决中苏争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同总理进行了短暂会晤,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结果,双方局势依然剑拔弩张。

  不过因为中美两国的默契合作,为双方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基辛格乘1971年访问巴基斯坦之机秘密造访共和国,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我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随后,中美两国的合作日益加深,我国也在70年代末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苏联则在中美两国的掣肘下,于1991年分崩离析,盘踞在我国北方数十年的红色威胁就此解除。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1955年4月11日夜晚,相距千里之外的两位伟人同时失眠了,而且是因为同一件事!一个是主席,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昆明。

  1955年4月11日,印度航空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满载3780加仑燃料,11名乘客,执行从香港到印尼雅加达的包机任务。不到6个小时,当天下午6点30分在北婆罗洲沙捞越海面上空发出三次求救信号后坠入大海,机上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记者全部遇难!

  这就是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万幸的是,周恩来总理当时并未乘坐此飞机!

  实际上,为了参加万隆会议,国家层面早在3月份就开始筹备了。3月12日,周恩来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原本中国方面还在犹豫是通过陆路前往,还是飞机前往。考虑到总理的健康,以及路上减少颠簸,于是最终决定乘坐飞机前往。

  巧的是,周总理术后出院,就接到了缅甸总理的邀请,邀请他经昆明中转前往仰光,共同商讨亚非会议的事宜。

  因此,阴差阳错的,周总理没有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前往。飞机坠毁时,周总理当时就在昆明!除周总理外,还有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

  事后查明,台湾军统买通了香港启德机场的一个清洁工,在飞机上安装了炸药(由美国中情局提供)。所以,克什米尔号事件,是一次赤裸裸的国际刺杀行为,针对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目的是防止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扩大影响力。是美国和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一手策划!

  当然,后来万隆会议成功举行,周总理也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今天,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已经远去有半个世纪之久了,然而,每每想起此事,很多人依然感觉此事不寒而立,细思极恐!原因就在于,幸亏总理没有乘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接下来,细细分析一下另一种可能的后果吧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周恩来总理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的总理,就当时国家的国情来说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一旦总理有事,依照毛主席的脾气和全国人民的心情而言,国家对台湾的蒋介石政府的战争将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吧!就算,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挡着估计也挡不住。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实际上,这是一个停战协定,而不是一个和平协定。南北双方均有统一朝鲜半岛的打算。而且到1955年时,志愿军也没有完全从朝鲜撤回。

  因此,一旦台海生事,必然诱发连锁反应。美国方面对于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满意!这个朝鲜半岛,再次陷入战火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假如一切都不发生变化的话,中国历史依然沿着原有的轨道进行下去。像国家后来的“两弹一星”计划,以及等等,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干扰,要知道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和文革中保护重要人物的工作上,周总理都是独当一面的。毫不客气地讲,如果不是周总理的呵护,很多人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没有总理的支撑,很多事情干不了,很多人救不了。

  总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算的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细思极恐的事件。万幸的是,总理没有乘坐!

  一家之言,大家咋看?欢迎评论留言。

  1950年的广州,有座名闻遐迩的广州中央医院。

  当时解放海南岛以及收复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在战斗中表现最勇敢的伤员才有机会来这里治疗。但恐怖的阴云笼罩在这所医院上空。

  曾献余,一级战斗英雄,手术后输血时被人拔掉了输血管,最后伤重不治。

  曾明涧、段雨东当时只有十七岁,在解放嵊泗列岛时,负伤后把肠子缠在枪托上继续战斗,他们所在部队的首长含泪请求医院的工作人员:求求他们一定要把这两个战斗英雄救活,因为他们太年轻了,手术后在特护病房,他俩被人用被子蒙头,因窒息身亡。

  杨仲明,1933年参军,立过六次大功,在轮椅上被人从三楼上推下去,造成严重脑震荡,当场死亡……。

  一起起血淋淋的谋杀案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惊动了高层领导,一个专案小组悄然组成,经过严密的调查。

  一个刚满22岁,叫傅亚蓉的漂亮女护士进入了专案组的视线,可就这样一个单薄瘦弱的年轻姑娘,又怎么能下此毒手。

  后来顺藤摸瓜,发现这个女孩儿喜欢音乐,西洋文学,而x光室四十多岁的孔钰有过留学经历,是傅亚蓉心目中的偶像,两个人经常厮混在一起。

  再后来又发现还有几个女护士也和孔钰有染,一个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从医院的主治医师到茶炉工一共20多人,先后直接害死了100多个战斗英雄。

  有关部门从他们手里缴获了大批武器

  如果不是韩先楚力排众议,坚持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情况下跨海收复海南岛,那么我国就有可能会出现两个湾湾,甚至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都有可能不是我国领土(领海)了,这件事确实细思极恐。

  海南岛战役是1950年3月5日打响的,到5月1日结束,海南岛成功解放。也正是在同年5月份,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了我国,我国才知道朝鲜要向南进攻了。

  到6月下旬,朝鲜战争果然爆发了,不久之后美国第七舰队就阻断了台海,而后又纠结一帮小弟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我国也被迫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一场倾全国之力的世纪之战就此打响了。

  两场战争的时间跨度只不过短短一个多月,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韩先楚“一意孤行”渡海收复海南岛,那么海南岛解放的时间就将推迟,等到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肯定就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去做这件事了,这可不就是出现两个“湾湾”吗?

  01,在收复海南岛之前,解放军头上是蒙上了巨大阴影的,所以渡江解放海南岛这个决定是不容易做出的。

  自解放军渡江之后,军队就兵败如山倒,但老蒋并不甘心,他决定在一些岛屿上设防,其目的一是保留对大陆的威慑,二是确保湾湾安全。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老蒋四处调兵遣将,在金门岛修筑工事构建防线,试图阻止解放军进攻。

  由于三野自渡江之后,就没有遇到军队像样的抵抗,所以当时有一种骄傲自满的心态在军中蔓延开来,许多指挥员因此忽视了自身缺乏海战经验,缺少渡海工具,没有海空军配合的缺点,贸然做出了进攻金门岛的决定。

  1949年10月25日凌晨1点多,第十兵团二十八军下三个团共九千余人作为第一梯队登陆金门岛,金门岛战役爆发。

  按照预定的计划,第一梯队登陆之后,将会占据滩地掩护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二万余人登陆,但金门岛上的四万余军准备比较充分,他们依靠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炮火优势,对登岛的解放军第一梯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由于船只不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眼看着第一梯队在前面一个个倒下,却没有办法及时赶去救援,最终经过三天激战,九千多名将士几乎全部牺牲,活着的也都被俘虏。

  金门战役就这样因为我们的骄傲自满和准备不足而宣告失败, 再加上不久之后登步岛战役中又损失了五千余人,这两场失败可以说是给了解放军当头一棒,也为后面的渡海作战蒙上了阴影。

  与金门岛相比,海南岛面积更大,距离陆地的距离更远,金门岛尚且没有打下,海南岛又谈何容易?

  因此,当时我军将士中出现了一种对渡海作战的畏惧心理,甚至连高级指挥员们在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都是非常谨慎的。

  就比如说,当时四野在接到进攻海南岛的任务之后,主席不是很放心,还发了一封电报给四野,要求他们向三野汲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02,韩先楚目光长远,在高层一致觉认为要推迟战役的时候,他却逆流而上,多次主动请战。

  因为金门战役和登步岛战役的胜利,所以整个国军都沉浸在欢欣鼓舞之中,他们觉得守卫湾湾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老蒋对守住海南岛也充满了信心,但他依然比较谨慎,派出了抗日名将薛岳坐镇海南岛,还给了他充足的支援。

  当时部署在海南岛的国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陆军有五个军和一个特种部队;海军有第三舰队和陆战队一个团,各类舰船五十余艘;空军有四个大队,各类飞机45架。三军总人数加起来超过十万人,而且都是精锐部队。

  经过薛岳几个月的艰苦经营,他构建了一条坚固的环岛立体防御体系,被他命名为伯陵防线,虽然后来被证实并非坚不可摧,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确实对我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由于之前的两次渡海作战失利,以及海南岛上国军实力强劲,所以包括主席和四野的林总()、叶帅()在内的许多人都持谨慎态度,不敢贸然进攻海南岛。

  尤其是叶帅,他在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仓促出兵,而是电令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详细了解海南岛上的国军兵力数量和部署情况,并及时汇报。

  冯白驹在详细侦查之后,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偷偷渡海去到广州,将海南岛上国军的情况汇报给了叶帅。

  叶帅认真研究了岛上敌情和琼崖纵队的接应能力,也综合考虑了我军作战能力和装备情况,最后得出了如果贸然出兵,将难以达到作战效果的结论,所以他建议推迟出兵,得到了的同意。

  当时主席正在苏联访问,他给出的意见也是推迟,说春节期间如果不行,可以推迟到春夏两季一举解决海南问题。

  1950年2月1日,叶帅在广州召开了作战会议,宣布作战推迟到六月份,这是基于主席的意图以及综合敌我情况做出的决定。

  我们现在是知道的,如果真的推迟到六月份,那么朝鲜战争就开打了,我军也就失去了机会了;并且,由于季风在四月份对解放军有利,如果错过了,那将要再等一年才有更好的机会。

  到了2月9日,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又向下传达了一个意思,大致说的是六月份可能不一定能行,如果年底之前能够拿下海南岛就很不错了。

  当时准备登陆海南岛强攻的是15兵团下的40和43军,他们一直在加紧训练,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但当邓华的意思传达下去之后,43军立马就松懈了下来,而40军军长韩先楚却没有将邓华的意思再往下传达,而是让部队继续加强训练,必须在三月前做好准备,而他自己则陷入了深思之中。

  3月20日,也就是韩先楚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之后,他开始向上级主动请战,理由是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都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如果不在谷雨前五天发起战役,也就是4月20日之前,那么就又要推迟一年了。

  韩先楚是打的电报,但他等了很久也没等到回复,因此他在31号再次打了电报,是以43军党委的名义打给15军团司令部的,但依然没有人回复他。

  过了一个星期,韩先楚坐不住了,他又以个人名义发出了一份电报,但这次他不光是给15兵团发了,还同时发给了四野和,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43军没有准备好,他可以只率领40军渡海作战。

  韩先楚如此“顽固”地反对上级的决定,这当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抗战爆发之前,他连彭老总(彭德怀)的命令都违抗过,但是事后也证明他是对的。

  韩先楚在我军可以说是一员悍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都很亮眼,尤其是他在东北的时候,素有旋风将军的美誉,是一位敢打敢拼且十分有头脑的名将。

  这样一位名将提的建议,却屡屡遭到忽视,只能说当时的情况对我军确实不利,高层持谨慎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那时候40军内部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鉴于金门战役和登步岛战役的失利,许多将士都认为时机并不合适。

  更为严重的是,将士们对海战的畏惧心理也很严重,试想一下,敌军人多势众,炮火强大,还有海军和空军配合,解放军如果乘坐风帆船渡海作战,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吗?

  带着这种心理,有些人开始退缩了,比如说40军参谋长宁贤文,有一天晚上他独自到海滩上散步,突然倒在地上不起来了,还抱着脚卷缩在那里,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

  保卫部长很快就带人找到了宁贤文,他说是特务将他的脚打伤了,但保卫部长却发现光溜溜的海滩上什么都没有,地上也没有任何脚印,并且特务也不可能选择这样一个地点登陆,除非特务是傻子。

  宁贤文的警卫员甚至信誓旦旦是说,绝不可能是特务将他打伤的,根据伤势判断,倒像是他故意打伤自己的。

  张正隆在《战将》一书中就直截了当地说,宁贤文是为了躲避参加琼崖海峡的恶战,才故意打伤自己的,这跟韩先楚同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当时解放军自上至下,除了韩先楚等少数人之外,几乎都是反对立马进行渡海作战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解放军虽然没有渡海作战,但是先后分两批多次偷渡成功,除了侦查到敌军兵力分布之外,还占领了一些战略要地,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

  截止到3月31日,40军已经有大约万余人在海南岛与琼崖纵队汇合了,在敌后方插入了一颗大钉子,这都是韩先楚先期的部署,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

  4月10日,林总找韩先楚进行了深入沟通,再综合40军的几次渡海情况,以及海南岛上解放军的部署情况,觉得4月份发起战役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再等一年,那就太被动了。

  林总被说服之后,他跟主席又做了深入讨论,最后主席也被说服,韩先楚终于得到了进攻的命令。

  可以说,这都是韩先楚坚持的结果,如果不是他一直“唱反调”,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引起重视,海南岛也不会那么快解放了。

  03,韩先楚身先士卒,成为解放海南岛的第一功臣。

  作战命令下达之后,43军由于训练不足,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最后竟然只能拿出两个团(其实只有一个半团)的兵力。

  而韩先楚的40军由于训练充足,准备充分,最后拿出了6个团兵力,加上43军的两个团,总兵力大约在2.5万人左右。

  4月16日晚上七点半,韩先楚率领380余艘风帆船从雷州半岛扬帆起航,在海上与敌军的舰艇进行了一整夜的激战,最后奇迹般将其击败,就此突破了敌军构建的海上防线。

  4月17日一大早,韩先楚率领军队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地段登岛作战,这里当然是他提前选好的登陆地点了,因为有琼崖纵队和先期抵达的部队接应,国军在被两面夹击的情况下最终被击败,解放军成功在一千多里长的海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值得一提的是,韩先楚是第一个登上海南岛的军级干部,并且他作为前线作战最主要的指挥员,表现也是十分优异的。

  韩先楚还在登岛后竟然准备带头冲锋,但好在警卫员及时将他拉住了,要不然他就真冲上去了。不过,韩先楚的这一顽强作风给了将士们很大的鼓舞,让他们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敢于迎难而上,最终将敌人的封锁线一一摧毁。

  登岛之后就是陆地作战了,国军在这方面显然不是韩先楚的对手,只花了六天时间,海南岛大部都得以解放,国军在损失惨重之余,也开始进行大撤退了。

  到五月一日,海南岛全岛解放,在清理战场之后得出战果,国军被歼灭了五个师九个团共计3.3万余人,其中被俘的就有2.6万余人,而我军伤亡仅仅只有4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战之中的伤亡。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薛岳吹嘘自己的伯陵防线固若金汤,但解放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仅仅只用了两天就登上了海南岛。

  之所以会这样,还在于国军根本无法做到防守住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海防线,解放军只要抓住一个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强攻,总是会攻下来的。

  而就在解放军登岛后不久,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薛岳也坐不住了,于4月23日乘坐飞机逃到湾湾去了,这一行为直接让岛上的国军丧失了战斗力,最后都撒丫子往海边跑,因为那里有他们的舰船在等着运他们逃离,可以说是很狼狈了。

  海南解放的意义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比如后来在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中,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第二个方面,由于及时解放了海南岛,这就避免了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国还要分兵去攻打海南岛,但因为美国介入了台海事务,这将解放军遭受更大的困难,甚至有可能无法攻下海南岛了。

  如果这是这样,可不是就有两个“湾湾”了吗,这件事确实思细级恐,但好在我们有韩先楚这样的名将,才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真是国之大辛啊!

  海南岛解放之后,主席曾让韩先楚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了,就是对老蒋形成威慑,不仅让他不敢派兵来,甚至还要担心解放军打过去,由此可见韩先楚当时的威名有多大。

  大名鼎鼎的吕后,极有可能是死于狂犬病。

  (刘邦和吕后)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这位执掌天下15年的传奇女子,享年62岁。吕后不甘心,天下应该是吕家的。病危之时,吕后还下令让侄子赵王吕禄当上将军,统领北军。侄子吕产,统领南军。

  临死之前,吕后还念念不忘的对两个侄子说,自己只要一死,就有可能发生兵变。两个侄子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不能有半点放松。可见,吕后若是不死这么早,天下会变成什么样还真不知道。

  《汉书》对吕后之死说的很简单,就是病死了。

  “祓(fú)”的意思到河边斋戒沐浴,祈福避灾,这是古人一项传统习俗。就在吕后病死之前的三月中旬,她按照习俗,也来到了河边祈福。

  在回来的路上,忽然遇到一个像狗一样的东西忽然扑到了吕后的腋下,转瞬之间又消失不见了。吕后回宫之后,立刻让人卜卦。占卜的就说了,这一定是赵隐王刘如意在作祟!从此之后,吕后就腋下生病,逐渐加重。

  (影视剧里的刘如意)

  先说说这个赵隐王刘如意,他是刘邦最宠爱的儿子,是和戚夫人一起生下来的。从一开始,刘如意就比吕后的儿子刘盈强很多,对吕后母子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刘邦死后,吕后立刻找机会毒死了刘如意。

  所以,这里占卜的人说是刘如意作祟,其实是说刘如意的鬼魂来报复了。但是,我们知道鬼魂报复这种事,其实并不存在。

  更有利的证据是,后世王充在《论衡》当中,提到了吕后病发时的场景,“吕后且死,妖象犬形也”。死的时候就像疯狗附身一样,那应该是狂犬病无疑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呢?

  因为被疯狗咬,患狂犬病而死,真的是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吕后出门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定是前呼后拥一大群。染上狂犬病的狗也不是到处都有,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条,偏偏这几天发病了,偏偏就冲进了吕后的队伍当中,偏偏就抓伤了吕后……

  这是多大的巧合啊!

  若是吕后没有被野狗所伤,没有患上狂犬病,那凭借她当时的权势,再多活个十年八年,汉朝会不会变成吕家的?

  解放战争的时候,华东战场上,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对阵于被蒋介石看作是王牌军队的七十四军,而七十四军的师长,正是声名赫赫北大毕业生张灵甫。

  可以说这一支军队,是蒋介石最为信任,最为倚重的一支部队。

  蒋介石把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军,放在华东战场上,可见华东地盘的重要性,甚至华东的胜负,决定着整个南北战役的成败。

  这一战不可谓不重要呀。

  张灵甫本来就是中,不可多得的有勇有谋的战将。他绝对是粟裕不能小瞧的一个对手。

  当然华东野战军的粟裕,也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那么两强相遇,到底会是鹿死谁手呢?

  那时候因为占据天时、地利方面的优势,因为他们背后依靠的是,当时最为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他们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全部武器装备都是美式的。

  这样的新型武器装备,杀伤力当然是十分的强大了。

  但是,有一点张灵甫他们是比不上粟裕将军的,那就是人和。因为跟随粟裕打仗的人比较多,他们还有百姓的援助。

  张灵甫也深知和粟裕打仗,不能一点一点的打,最好能把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一举给歼灭。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这时候张灵甫想了一个细思恐极的办法,他打算拿自己这个师长做诱饵。来引诱粟裕上当。他料定当粟裕知道他带领少量部队,进军的时候,粟裕肯定会率领大部队来围攻歼灭他的。

  若是把华东站场上的比作是一条蛇,那么张灵甫就是这条蛇的七寸之处。粟裕若是觉察到张灵甫的动向,肯定会不顾一切代价,要把他给灭了的。

  当张灵甫带着七十四军的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的时候。

  这个情报果然被粟裕知道了。

  粟裕立刻调集大批量人马,火速向张灵甫所在的地方开进。

  结果张灵甫就是被粟裕给围在了孟良崮这一带。似乎一切事情的进展,都在张灵甫的掌握中,他这一招用的就是“引蛇出洞。”

  粟裕的大部队把张灵甫的军队给围在了孟良崮,这本就是张灵甫设的一个局。这个局粟裕当然明白的很。

  但是,粟裕看破不说破,他选择将计就计。张灵甫就是想拖延时间,好让援军赶到,然后把粟裕等人给包围,然后再歼灭。

  但是,粟裕的想法是,速战速决,在大部队赶到之前,先把张灵甫给消灭掉。然后,全身而退。

  可以说这时候的两个人就是对赌,若是粟裕短时间内,拿不下张灵甫,自己就有可能被反杀。

  也就是说只要的军队,能够火速赶来,把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住,粟裕将会是腹背受敌。后果真的是不敢想象。

  但是,张灵甫高估了自己,他忘记了一样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内部派系分裂的很严重,他被粟裕包围了之后,他的盟友们,不但不去帮他,反倒暗自高兴。

  这是张灵甫致死都想不明白的。

  因为七十四师历来都是被蒋介石看做是嫡系中的嫡系部队。

  这些人平时就娇惯的很,这时候他们落难了,那些在蒋介石看来,是杂牌军的军队,在他们落难的时候,才不会来救援他们呢。

  结果因为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最终张灵甫命就这样命丧孟良崮了。

  这一句粟裕将军赌胜了,当然了粟裕之所以敢走这样的险棋,他也是有把握的。就像他歼灭了张灵甫的七十四军一样。

  春秋五霸晋文公在棺材中发出“牛吼”,其实是被活埋?

  我们学中国春秋时期历史,晋国君主晋文公是绕不过去的,不仅是他作为霸主的地位,许多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也与他有关系。

  比如介子推为他割股充饥,还比如晋文公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于是有了寒食节、清明节的节日。

  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霸主,史籍中对他去世的记载却有些细思极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在庚辰这一天,臣民们把他的棺椁运往曲沃停放。刚出晋国国都绛城,棺柩里竟然传出了牛的叫声。

  人们也是吓坏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如此重视鬼神之说、卜筮之言的时代。

  不过,有人站出来稳定局面了。“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卜筮官郭偃赶紧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君主告诉了我们一件大事,有一支西边的军队要经过我们的国境。若是要袭击他,我们一定会胜利。”

  大夫们一听这,赶紧暂停丧礼,组织军队在崤山埋伏,还真得碰上了秦国的军队。以逸待劳,晋国军队杀得秦国军队丢盔卸甲,跑回了老家。

  这一系列操作像是“奇迹”,其实以现代人的眼界看充满了不合理之处。

  晋文公名为公子重耳,少时流亡在外十九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才夺回了晋国君主宝座。

  此后,晋文公任贤能,赏功劳,内治理国家蒸蒸日上,外开疆辟土,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结为联盟的秦国心里不高兴了——我们一起去中原地区打仗,打下的地盘都是你的,我连口汤都喝不到?

  于是,在晋文公去世前后,秦国君主秦穆公趁机发兵,越过晋国,想要攻打晋国小弟郑国。

  这时候,晋国也有些犹豫,打还是不打?打呢,秦国是晋国的结盟;不打呢,秦国要去中原地区打郑国,中原是我的地盘,郑国是我的小弟呀。

  也没等晋文公决定,他就去世了。《春秋公羊传》记载:“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我们回顾一下,晋文公是在“庚辰,将殡于曲沃”。有人考证过,十二月己卯日与庚辰日其实就是前后天的关系。

  也不用按照春秋时期的诸侯礼仪,就按照我们现在的丧葬礼仪,一个人去世,怎么会第二天就装在棺材里埋掉了呢?

  那么,结合前因后果,我们可以这样推测:

  秦国越过晋国地盘去打晋国小弟郑国时,晋国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晋文公为首的“不打”派,毕竟秦穆公对晋文公有大恩;二是以晋文公儿子晋襄公为首的“打”派。

  两派僵持不下时,正巧晋文公重病,一时昏迷——也许是陷入了假死状态。他儿子晋襄公顺水推舟,宣布了晋文公的死亡。

  不过,装到棺材里的晋文公,在路上一颠簸,正好醒过来了,在棺材里呼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被捂住嘴的声音,是不是和牛吼差不多。

  听到棺材里有声音传来,参加丧礼的臣子大夫们很害怕,晋襄公就安排卜筮官郭偃说出了“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要不然一个卜筮官,单是听棺材里的牛叫声,就能听出这么多意思呢?实在是太多槽点了。

  由此,《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才能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世界上哪有什么鬼神呢,都是人们牵强附会以谋求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可怜晋文公一代霸主,有了个这么憋屈的死法。

  当时的华东战场的基本态势是,原本由粟裕率领在苏中作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退到山东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会和,改称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个纵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全军总计约有二十七万人,在山东仍然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在华东战场的国军总计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军),总计约45万人。

  在华东战场上的国军中,整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主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也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加上王耀武在济南的部队,在华东地区对华东野战军进行重点进攻,解放军不断后撤,解放区日渐缩小,只剩下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区域。

  这时候,解放军急需打一仗来打破国军的重点进攻。但战场态势对解放军非常不利,国军在发起进攻之后,逐步对解放军形成了弧形包围圈,而且一改之前主力部队孤军冒进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哪怕每天只前进五公里、十公里,战线也要保持得非常紧凑,友邻部队之间联系始终比较紧密。

  一开始,粟裕计划歼灭王耀武手下的军队中的一部,但王耀武反应很快,发现形势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后撤了。粟裕分析战场态势之后,认为围攻解放区的部队中,只有整编74师比较突出,有可能分割出来,包围歼灭。整编74师是围攻解放区的尖刀部队,位置居中,略微靠前,与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之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虽然国军此时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部队相互之间比较团结,执行任务比较坚决。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是委员长爱将,恃宠而骄,一直不把其他友邻部队放在眼里,尤其是和他的上级汤恩伯、和他同属汤恩伯指挥的李天霞,他都非常反感。只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他关系相对好一些。

  国家的另一个缺陷在于,虽然他们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但军队素质本身仍然是比较低劣的,对这些武器也不太会使用,装备优势经常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变成他们的累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军只会把坦克当成会移动的火炮使用,而无法把它的威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尤其是这些武器都需要汽油才能运转,因此一旦离开后勤基地,物资补给被切断,这些武器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累赘。而且,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道路、桥梁都难以承载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运动,一旦陷入湖泊、沼泽比较密集的地区,道路泥泞,国军就只能放弃这些重武器,才能继续前进和作战。

  巧合的是,整编74师刚好碰到了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张灵甫于是下令放弃重武器,基本上只携带了轻武器。而在发现自己已经被华野包围之后,张灵甫并没有向后撤退突围,而是且战且进,转移到了孟良崮,企图占领高点后固守待援,等待援军。但他到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孟良崮的条件完全不具备固守的可能,连水源都无法解决。

  黄百韬得到救援张灵甫的命令后,进攻是非常积极的,全力攻击,一度打到离被包围的整编74师只有五公里的地方。李天霞因为和张灵甫有争夺整编七十四师师长的宿怨,之前与张灵甫关系也比较紧张,所以进攻并不积极,只是应付差事。所以,虽然国军统帅部命令华东战场的国军全力救援,但实际上比较卖力的只有整编二十五师。

  更重要的是,整编二十五师还未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就已经被全歼了,张灵甫本人也死了。因为整编七十四师当时轻装转移,所以缺乏固守阵地的重武器,物资也很快就断了,粮弹皆绝,士气瓦解,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后,很快就解决了战斗,没有给国军其它部队救援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而到了豫东战役的后半段,粟裕一度包围了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前面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但周围的国军救援比较积极,尤其是胡琏,杀了个回马枪,华野猝不及防,兵力不足,最后只能撤离战场,没有在豫东战役中消灭黄百韬。黄百韬之所以能逃出生天,除了胡琏救援积极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百韬并没有丢掉重武器,能够在解放军的包围圈中固守待援。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