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淮海战役中歼击黄维兵团的战斗异常艰苦,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所属第四、第九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一天伤亡三任连长,还有的因为建制不全,几个营合在一起打。脑子机灵的陈赓立即下令前线部队进行整编:“每个团与其保持三个营的架子,不如整编成二个营,战斗力反而提升”!

  唯独第10旅旅长周希汉认为没必要,他说手下的一个营原有500多人,在连续的战斗中伤亡了500多人,现在还有500来人呢,陈赓火了:“你这个帐怎么算的,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我没算错,是老蒋给我补充的”!原来,周旅是执行“即俘即补”政策最为到位的部队。

  只要对面的蒋军士兵放下武器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有一群中野的战士围上来握手:“兄弟,你被解放了”!然后就是这个送上一个馒头,那个递来一根烟,把投诚的蒋军士兵感动的稀里哗啦,感觉好像不是当了俘虏,而是掉队了刚刚归建的样子。很快,这些俘虏兵连军装都不换,最多扣上顶解放军的帽子,转身便参加对敌作战。

  于是让蒋军将领甚至无法理解的奇葩一幕出现了:许多昨天还跟解放军打得死去活来的士兵,很可能在刚刚被俘几小时后,就端着刺刀高喊着“缴枪不杀”向他们反冲而来。比如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和黄维的战斗中,总计伤亡了73300余人,但只有12700名轻伤员迅速归队,而华野总兵力在攻击杜聿明集团时却不降反升。

  兵员补充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机关人员包括参谋、教员和文工团员纷纷下部队,第二是地方武装在战役中升格为野战军,第三个就是数量众多的“解放战士”。《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那个刚刚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就是这些解放战士的代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蒋军俘虏兵,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济南战役的解放战士已经成长为班里的战斗骨干,更奇葩的是,华野打黄百韬时俘虏的蒋军士兵,到围歼黄维兵团时有的因为作战勇敢已经成为战斗英雄,成为班长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成为了排长和副排长,而之间仅隔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干脆让敌人无法理解。

  其实这正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独到之处,步兵连队在战斗间歇,每天晚上都要开会讨论一个问题:“过去是为谁卖命,现在是为谁打仗”?这样的办法使俘虏兵迅速完成了思想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解放战士”。以华野四纵为例,淮海战役开始时全纵队实有18704人,歼击黄百韬的第一阶段伤亡5306人,追歼杜聿明的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内,已经拼掉了半个纵队。

  而由于四纵很好的贯彻了俘虏政策,通过“随缺随补”、“边打边提”、“火线提拔”等办法,即维持了部队员额、也解决了基层干部的缺额、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到围困杜聿明集团的第三阶段时“我纵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

  及至淮海战役结束时,四纵的兵力已达43072人,是战役初期的两倍还多,缴获的大小火炮从原来的160门增加到296门,而华野全军则从初始的36万人发展到46万人,创造了战场奇迹。

  经典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特别用一个桥段诠释了这个现象,蒋军的美械王牌师师长汤沐雨兵败被俘,他在被关押期间不停对战争进行“复盘”,就是无法理解装备精良的蒋军是怎么失败的、而解放军为什么越打越多?恰逢黄埔同窗杨立青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杨立青用了个最简单的办法说明,让老同学恍然大悟。

  八枚棋子,黑白各四,原本是一比一的均势,然而当两枚黑子战斗中加入到另外一方阵营时,兵力比瞬间成为了三比一,胜败已然分明。不过,尽管汤沐雨后来可以理解其中的奥妙,但是蒋军却无法改变如此的形势发展,因为他们做不到,一如大决战电影里那个丁小二,他们的兵都是强征或者抓丁而来,从根本上缺失为谁而战和胜利的信念。

  解放军战士指着一盆水问,这是啥?口音不对必是敌人,一口气捉了两千人!

  1947年6月,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余人,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像一把尖刀直插统治的腹地——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

  行动之前,刘邓首长反复琢磨,这是一次大胆的出击,也是一招险棋。部队到了大别山后,有站不住脚的可能。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大别山区,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原以为老区基础好,没想到老百姓非躲即藏,找不到向导,筹不到粮食,吃住都成问题。部队经常忍饥耐寒,风餐露宿,数日不得一饱,半月不见油盐。战士大多是北方人,吃不惯大米,不会走田埂小路,不适应南方的闷热潮湿气候,生病掉队减员现象突出。

  敌情也十分严重。

  最头疼的对手,还不是白崇禧亲自坐阵指挥的桂系“钢7军”、胡琏整编11师等20万军,而是无处不在、多如牛毛的小保队。

  小保队,鄂东一带的叫法,实际上就是民团。

  小保队的“保”就是“保甲”的保,是基于保甲制度创立的一种民兵组织。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五户连坐,十户具结。每甲出一人,平时不脱产,和老百姓没啥区别;战时自带干粮,有点补贴。

  小保队的成分十分复杂,有退役士兵,有土匪、地痞、二流子、护院家丁,也有农民,甚至有红军时期的叛徒,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

  麻东一带的小保队,尤为出名,势力最大。麻城县域大,东部为高山,西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麻东是闭塞的山区,这里封建宗族势力强盛,民风彪悍,红四方面军全盛时期,也没有控制麻东。

  麻东的小保队,不少人和红军交过手,琢磨出了一套游击战术。他们消息灵通,忽来忽往,时聚时散,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

  小保队的战术是零敲牛皮糖,主要袭击迷路、掉队和伤病的解放军战士,以及地方政权基层工作人员,手段十分残忍,令人发指。

  大别山路窄弯多,草深林密,掉队三四百米,有时路边解手,都有可能被小保队拉到树丛里杀掉。

  宣传科干事马丰年,口渴到小村子找水喝。小保队把他捉住,用四个大铁钉,钉在木床上,割耳挖眼,竖起示众,过了6天才死。

  一些伤病员说,宁可爬,也要跟着部队。如果寄放到老乡家里,八成被小保队挨家搜出来,有些是被胆小的老乡主动交出去的。

  有些伤病员隐藏在山洞里,也被小保队找到,用竹子从肛门插进去,插到了喉咙口,竖在山路上。

  一个40多岁的老兵,走路不大灵活,行军吃不消。47团团长李耀光,把他派到地方当区委书记。没多久他就找回部队,哭着说:“我在区里,每晚都要转移,东躲西藏,比在部队打仗行军还苦。团长,我年纪大了,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了。”这个口子当然不能开,这个老兵垂头丧气地想了一会儿,就说:“再给我一些人手,我要收拾这帮小保队。”最后这个老兵流着泪,带着5个战士离开了部队,但一直到刘邓大军出了大别山,再也没有他们的音讯。

  团长苟在合,一次骑着高头大马查看地形,身上穿着日军的黄呢子大衣,腰上还挂着一把军刀。一个老乡跑过来,握着一把红缨枪,枪尖上还滴着血,一脸谄笑:“国军长官,我刚才杀了一个共党……”话音未落,苟在合劈头就是一刀。

  1纵参谋长陈明义,大别山人,13岁离家参加红军,这次顺路回家看老娘,前脚刚一进门,小保队后脚就来捉人。陈明义和警卫员闻声翻窗户跑了,小保队一气追了十里地。

  18旅李政委,是个文化人,清华学子,“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是《亮剑》中政委赵刚的原型。他性格温和,很少发脾气,也没什么架子,但一说到小保队,瞬间就两眼冒火,杀气腾腾。

  有次路过一个小山村,一户人家死活不让进。李政委一下起了疑心,进去一搜,发现一个女战士,被捆在猪栏里,手指插着竹签。李政委顺手操起一把锄头,兜头就劈。

  小保队的暴行,激起了指战员的怒火。48团前往细石岭清剿,扑了一个空。麻东小保队仗着地形熟,从罗家坳溜走,逃往宋埠。

  宋埠,地处麻城中南部,举水河边,地势平坦,是个大镇子,人口上万,商业繁荣,有“小汉口”之称。抗战时,宋埠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的驻地,群众基础薄弱。在我军清剿下,麻东小保队、土匪地痞纷纷逃到这里,2,400多人沆瀣一气,为非作歹,搅得镇上鸡犬不宁

  1947年12月2日,宋埠西边的敌85师调防。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下令18旅乘虚出击,突袭宋埠,围歼麻东小保队,不要让其一人漏网,狠狠刹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仗打得很简单,宋埠只有低矮的寨墙,大小十几个碉楼。12月3日拂晓,十几发迫击炮弹一轰,52团2营一个冲锋,守敌就土崩瓦解了。

  但一清查战果,发现只打死打伤了200余人。这数字差得太离谱,其他人去哪儿了?

  我军里三层外三层,把宋埠围得铁桶一样,其他小保队见寨门一破,肯定把枪一扔,化整为零,混到老百姓里了。

  小保队脸上又没刻字,也没啥统一的服装,如何查找?

  我军把宋埠四面寨门关了起来,摊开地图,把全镇划成三片,每个团分一片,挨家挨户搜,凡是青壮年男子,一个不漏,见了就捉!

  宋埠立刻闹哄哄乱成一团,老百姓也不知道咋回事,好端端坐在家里的,走在路上的,摆摊做小本生意的,正在搓麻将的,只要是青壮年男子,一律带走。

  天黑,三个团一共捉了一万多人,押到城外。镇内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一个罕见的寂静之城。

  这一万多人怎么甄别?

  军情如火,细致地登记甄别、慢慢地盘问审查都来不及,只能来些急就章。

  这时,有人想出一个很有特色的点子。

  小保队来自麻城东部的山区,而宋埠是举水之滨的平原。虽然讲的都是麻城话,但十里不同音,两地口音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而129师主力,来自于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18旅干部当中,有不少是麻城人,他们就出了个主意,以口音来甄别。

  方法很特别,在房中放一盆水,带进一个人,就问他这是啥。宋埠一带的人,对水的发音近似于“匪”,而麻东人说水近似于“腐”,在这个字上的发音区别,是明显的。

  这样甄别起来,就简单了。

  一万多人中,回答“腐”的,有2,000余人,就全部算作混入老百姓中的小保队了。

  这2,000多俘虏怎么处理?其中还有麻城县长,湖北警保处的特派员。

  这伙人都是本乡本土人,根本没办法补充进部队;带着一起行军,也是个麻烦;放了吧,他们要是回过头来继续与我军作对,宋埠等于白打了。

  李政委一咬牙,统统杀掉!

  天黑,这2,000多名小保队,被分批带到宋埠北面的一个湖滩。

  战士们把小保队的衣服扒下来,让新兵用刺刀捅。

  为什么要扒下衣服呢?

  一是我军缺衣服,当时有钱也买不到布匹,冬衣没有着落。

  二是要让新兵多经历几次血光磨砺,胆气就壮了。

  杀到一半,那些小保队的家属亲戚,成群结队赶来了,哭闹一团,硬要往警戒线里闯。

  李政委找了十几条船,把小保队押到湖中,用木棒打头,敲一棒就往水里一推。有的小保队跪下来恳求,先让他给老娘磕个头,再让战士动手。这种要求,战士们一一答应了。

  那些家属亲戚在湖边大喊:“ 不能杀啊,他们知错了,要改的……”

  部队回来后,把小保队的尸体都捞出来,拍了照,登在在武汉的各大报纸上,大肆宣传,硬说我军在宋埠杀了6,000多人。

  的夸大宣传,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大别山的小保队都怕了,气焰一下收敛了,从此再也不敢杀害解放军战士。淮海战役一胜利,小保队就开始笑脸相迎,踊跃支前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

  剧情大体上是这样:通讯兵丁小二冒死接通了前线后方的战地有线电话。

  邱清泉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授给通信兵丁小二,并问他是如何参军的。丁小二说:“前年,我16岁,我在车站上卖鸡蛋,车上有个排长叫我把篮子举高点,举高点,我踮着脚举了上去,他顺手把我拎了上去,在我脑袋上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上了国军。”引起周围的兵一阵哄笑,让邱清泉十分尴尬。不久后,丁小二得知解放区搞土改,他家分到了土地,便带了4名军士兵和4条枪投奔解放军,在解放战士授枪仪式上,粟裕还亲自将他自己的军帽戴在丁小二的头上。

  这个故事其实是来自李汉魂的回忆:《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将领的回忆)中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灭记》中写道:

  这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李汉魂要么是故意胡说八道,要么是故意丑化邱清泉。

  也是这部电影众多硬伤之一。

  当时并没有“青天白日勋章”被授予士兵。

  “青天白日勋章”非同小可,是国民政府重要勋章,仅次于国光勋章,目前获颁人数计有211人。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青天白日勋章”一共只授勋了18枚,其中1948和1949年一共授予了8枚。除了海军和空军以外,还有5个人。除了陕西以外,其余只有4人,分别为

  黄百韬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杨亿源是32师59团第2营营长,朱士钦是32师59团第2因副营长。刘剑虹是黄埔系军官,第32师59团第2营第5连连长

  没有一个是士兵,不存在士兵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一说。

  邱清泉自己也没有得到过青天白日勋章,当然谈不上转赠士兵。

  所以丁小二这回事,无论是电影还是李汉魂的故事,都是不存在的虚构。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仍然有一些鬼子躲在东北的山区里打游击,负隅顽抗,有一次闯进了我们村子,村里的人都吓坏了。

  我老家是吉林延边的,是山区农村的,村子挺大的,有100多户人家。小时候听爷爷说,1945年日本投降后,整个东北很乱,山里有败退的日本人,还有土匪和抗联的,有朝鲜人,有中国人,村民们也分不清到底谁是好人,就一律不让进村。村里的年轻人走组织起来的, 有几杆洋炮,有一些红缨枪和土炮,还有其他一些自制的武器。

  有一次,三个打着白旗的日本兵来到了村子,村里的瞭望塔马上发现了,敲响了警钟,村里乱作一团,女人和孩子哭,大人们都开始藏东西,还有的准备跑。村长姓王,他胆子很大,是村里的主心骨,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拿着各种武器,迎了过去,我爷爷当时也去了,因为他长得高(183cm),所在在村长身旁,那年他17岁。

  在村口双方见面了,那几个日本人一边说着蹩脚的汉语,一边用手比划着。他说他们的部队在山里,太饿了,希望用枪和子弹换些大米吃(我们那里全是大米)。王村长愣了一下,想了想就同意了,3条长枪换一袋大米,只给5袋,但必须给两挺机关枪。

  日本人不同意,说机枪不能给,村长很坚决,说不给机枪守不住村子。可能是日本人饿坏了,他们后来同意了,于是就发生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奇葩的情况,稍后村民用推车推了5袋大米,几个日本人拿着15条长枪,还有2挺机关枪,还有十几箱子弹过来交换。

  后来那些日本人不知所踪了,他们没来打村子,也许在某个地方投降了吧。爷爷说村长不是糊涂人,大米不能不给,枪必须要。日本人也不敢太猖狂了,毕竟东北不是他们的天下了,苏联人随时会到。但是也怕狗急了跳墙,万一饿疯了,日本人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王村长很受村民尊敬,可惜寿命不长,不到40岁就死了,死的时候村里人都哭了,因为在战乱的时候,村长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保护伞,守护者村里的人。

  战争是可怕的,他暴露出很多人最原始的人性,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一战英国士兵福勒,躲在德军司令部的衣柜里将近4年未被发现,直到德国撤军,福勒安然无恙的出来了,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战场是个血腥的地方,也充满了各种难以理解的事。1915年,一战的第二年,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德军进入法国一个名叫柏脱兰村的村庄。

  梅尔蒙哥贝是村里的寡妇,丈夫和两个孩子都在战争中丧生,1月15日这天,梅尔走过一片树林,发现一名受伤的英国士兵,他叫福勒。

  福勒所属的部队被打散了,自己隐蔽在树林里。梅尔带着福勒往家跑,希望别被德军追上。德军很快到来,并且占领了村庄,巧合的是德国人把司令部设在了梅尔家。

  梅尔没办法,只能把福勒藏在衣柜里,这个衣柜高和宽都是1.5米,中间有一个隔板。右边有许多小格子用来放置零碎物品,左边没有格子用来挂衣服。梅尔就把福勒藏在柜子的左边。

  白天福勒半蹲半坐着躲在柜子里,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来伸展一下四肢。梅尔在柜子上开了一个小洞以便福勒能呼吸,也可以通过它递食物。每天梅尔偷偷给福勒治伤,替他寻找食物。

  虽然这个房间是梅尔的卧室,但是德军还是经常会来查看一下,过了很久,一个德军少校发现这个柜子左边的门从来没有打开过,于是,趁梅尔不注意拿了钥匙往柜子走去。梅尔回头看到,急中生智抢着去拿左边柜子顶上的银相框,嘴里念叨:“这是我女儿唯一的一张照片了,请不要弄坏它。”其实少校根本没有注意到柜子上的照片,只是想打开柜子看看,见梅尔如此也就算了。

  就这么两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知道梅尔藏匿英军的事,但是没有人去告密,仿佛这是他们共同的秘密。相反,他们轮流提供食物给梅尔,帮助她一起保护福勒。

  梅尔也更加坚定信心要保护好福勒,一晃到了1918年10月,德国撤军,离开了柏脱兰村。此时距离梅尔救起福勒已经过去三年零九个月。

  战争结束后,梅尔蒙哥贝的事迹被大家传开了,英法两国政府都对其大加赞美,给梅尔荣誉爵位和一大笔奖金。福勒的部队制作了一个匾额,上面刻了梅尔藏匿英国士兵的事迹,并把它悬挂在梅尔的房间。

  梅尔所在的村子也成了法国著名景点,而藏匿福勒的柜子也成为了景点中的亮点。

  一战德国战败,又挑起了二战,又以战败割地赔款告终,面对侵略者,一个秘密即使很多人知道,也会天然的守口如瓶。

  还有一个无法理解的事情:二战中,一架美军战斗力,飞行员早已死去,飞机也没有燃油了,却成功的飞回了美空军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美军在一次战斗后清点,发现少了一架飞机,对战场清理后,没有发现飞机残骸,也没有找到失踪的飞行员。

  战争中,战机损失也是正常的,估计是在战斗中坠毁牺牲了,但是战场上没有找到这架飞机,于是人们就把它列入了失踪飞机名单。正当准备这件事就这么结束时,突然空军基地的雷达探测到一架飞机正朝基地飞来,而且速度很快。

  美军冲出来,发现夜晚的探照灯下,已经能辨别出来,这就是那架失踪的飞机。快到基地了,飞机俯冲,接近地面时肢解了,坠落地面。

  人们过去发现,飞行员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机箱里已经没有燃油了,就这样一架无人驾驶,没有燃油的飞机成功的飞回了基地,令人费解。

  这件事被记录到了美军机密档案中,在场目击者全部签字,确保这件事的真实性。虽然这个事情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基地在场的所有人都看见了。

  解放战争最奇葩现象,有400万国军俘虏兵调转枪口加入解放军

  战场上很多看起来很奇葩的事,细究背后原因,其实发现完全是大势所趋。

  比如,解放战争中,大批国军调转枪口的事情。难以理解的是,解放战争中竟然有400万国军俘虏兵加入解放军,从萎靡不振一触即溃的状态,一下子成了嗷嗷叫的强兵劲旅。

  这一切的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开始,我们要从苏中战役中的李堡战斗说起。李堡战斗是解放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国军的美械部队,所以争取国军俘虏兵调转枪口十分重要。于是第一师第2团的政治处副主任赖少奇下放到7连搞调研,研究如何对解放战士进行改造。

  赖少奇发现,李堡战斗中刚刚解放过来的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缴获了2支枪,专门找到连长说,"请把我缴到枪的功劳记下来。"经过仔细调研,赖少奇发现,解放战士调转枪口后,最害怕的是被人误解是国军。因为很多俘虏兵调转枪口后,我军都来不及给他换一身军装。

  于是,以此为契机,赖少奇回到团政治处,推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作出后,团政治处提出了"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口号,并正式确定在全团建立"三证":个人有个"功劳证",叫作功劳跟人走,调到那里也光荣;连队有个"功劳簿",部队光荣,永远光荣;给立功战士家里发个"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功劳运动很快在全团普遍开展。

  赖少奇在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二团搞的"功劳运动"出现后,其他兄弟部队也纷纷跟进。到1947年,"立功运动"在全军上上下下,前方后方,部队机关,野战军和地方军,正面战场和游击队,形成了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

  立功运动,能够促使解放战士踏踏实实为人民而战,踏踏实实为解放全中国而战,从本质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奖励"。国军有军饷,解放军没有军饷,可是战士们依然觉得为当解放军更好,这是因为,当解放军,不仅自己光荣,自己所在部队光荣,自己家庭也光荣。

  解放战争中最有名的俘虏兵,应该是中野第6纵队第18旅52团1连1排机枪班长王克勤。王克勤1939年就被国军抓了壮丁。1945年邯郸战役后,王克勤加入了解放军。王克勤发现,在解放军中和国军中完全不同。王克勤觉得,在解放军中,才活得像个人。当他生病时,班长给他端水喂药,排长连长看望他还给他买吃的。

  到1946年初,晋冀鲁豫开始了诉苦运动,包含在王克勤在内的解放战士,走上讲台,给战士们讲述反动派给他和她的家人带来的沉重苦难。这对于解放战士们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此以后,王克勤和战士们一起战斗一起互助互爱。在龙凤战役时,王克勤所在的班只有7个人被围在了徐庄。国军攻打了这个小村庄整整一天,炮弹打了2500多发,全村30间房子被打碎。而王克勤就是带领这6名战士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7个人无一伤亡。

  从1945年10月加入解放军到1946年10月牺牲,王克勤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就亲手消灭军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因此,在王克勤牺牲时,刘邓首长专门召开追悼会,并且写下了"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的悼念语。

  王克勤和学习王克勤运动表明了,国军战斗力不行,根本不是装备差、训练差,而是思想有问题,组织有问题。解放战士从腐败的国军出来,加入解放军,就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知道了为谁而战,战斗意志立刻上升了多个层级。这就是解放军必胜的真正密码所在。

  解放军万岁,人民万岁,新中国万岁!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真实战场上的极限生存,

  每当回想起家里的老人讲战争的残酷,我们就会想起上甘岭战役。

  此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共调集了6万兵力、320门火炮、170辆坦克,共出动3000多架飞机对我们志愿军阵地实行强攻猛轰,整个战斗过程共发射了190多万枚炮弹,投了炮弹约5000枚,把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活生生的削平两米多。上甘岭战役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巍峨丰碑。透过历史的崇山峻岭,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仰视和膜拜。在43个日日夜夜中,志愿军将士那种慷慨赴死、气贯长虹的豪迈气概,永载人类历史的战争史册。

  在残酷的战斗中,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减少人员伤亡,一直在不停的挖壕沟,在这样高密度的轰炸,补给异常的艰难,一点水也没得喝,喝尿液后来都成了奢侈品,战斗中,眼前的战友一个炸弹后人不见了,手臂挂在了树子上。

  所以我们都要坚定的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希望朋友们帮忙点个赞,谢谢你。

  我本人幼时,曾在六十军医院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还在跟越南打仗,六十军医院也抽调人员到过前线,这批人回来后,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了好久,说的是六十军医院在前线救护过一个战士,巧的是这个战士,就是六十军医院驻地的那个小城的人,他是在攻击越方一个山头阵地,受了离奇的伤,——他在朝山头冲锋的过程中,一共被四颗越南兵丢下来的木炳手榴弹砸中,离奇的一个是这四颗手榴弹都没炸,另一个离奇的是这四颗手榴弹都砸在他左肩锁骨上,把他锁骨砸断了。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在红军长征路上,红军经历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上有国军飞机轰炸,下有国军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已是筋疲力尽、无粮充饥。硬是靠野菜、树叶、树皮、皮带充饥。向前艰难的爬雪山、过草地。

  有一天的上午,同志召集红军指挥员开会,研究下一部红军的行动路线和红军的作战方针,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了飞机的声音,朱德同志立即命令红军隐避,又命令机枪手准备射击敌轰炸机。同志继续开会,这时天空突然掉下一枚飞机炸弹,炸弹不偏不正,正好落在红军指挥员中间(几位红军指挥员围圈而坐),但是很奇葩的是,炸弹没有爆炸。

  日后主席常提起这件奇葩的事,他说那一次飞机投在我们身边的炸弹没有炸,如果真是爆炸了,我们红军的几位指挥员就要见马克思了。看来天也要助我们革命胜利成功。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越打越多,国军越打越少。

  1960年,蒙哥马利到中国访问,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在宴请他时,还请了杜聿明来作陪。杜聿明曾指挥第五军入缅作战,在盟军哪里也是威名赫赫。也是因此,蒙哥马利对于杜聿明也是很仰慕。

  席间,由于对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上的失败很感兴趣,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在蒙哥马利看来,解放军不可能有消灭百万大军的实力。

  杜聿明幽默的指了指陈毅说:“我都“送给”他了。”

  杜聿明这么说,虽然有些“诡败”,但是,他也反映一个事实:解放军确实吸纳了大量的俘虏。

  在西北战场上,胡宗南率领17万人进入延安前,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八千多人,可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2万来人。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转战,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5万人。其中,大部分原来都是胡宗南的兵。

  这还不算夸张,1948年,东北野战军歼灭廖耀湘兵团时,一次俘虏了8万人。解放军直接用树枝打了一个门,上面写“解放门”三个字。愿意参加解放军的,就从这个门走过去。想回家的,直接领两块大洋走人。。。结果,有近六万人选择加入解放军。

  淮海战役时,32万国军被俘,将近30万人加入了解放军。这跟当时解放军采取的“随俘随补、随补随战”政策有关系。此战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多的。为了弥补兵员短缺问题,才急着用“俘虏兵”。基本上,国军上午被解放军俘虏,中午接受下教育,下午就扛起枪打老蒋去了。

  这也不能怪国军普通士兵不爱“党”,他们大都是被抓来的壮丁,本来就是穷人,本来就不是。这些人只要了解了解放军政策,了解土改的政策,马上就成了解放军战士。

  而且,解放军的优待俘虏政策确实厉害。别看拿枪相对的时候,解放军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当国军官兵被俘以后,解放军战士马上就“嘘寒问暖”,有病治病,饿肚子给馒头。对于被俘国军官兵的个人财产,我解放军也予以保护。甚至,对于没有犯过错的,又想回家的,还给发路费。而对于那些穷苦人家出身的普通国军士兵,根据自己意愿可以马上当解放军。不过,军官的话,就是相当解放军,一般也是不要的。

  黄维兵团被俘的上百名校尉级军官,就在战斗刚结束,就被放回了国统区。当然,前提是“答应”回去后不给蒋介石当炮灰。这些人拿着解放军给的路条,就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地穿过所有解放军哨卡,顺利回到国统区。

  这些“解放战士”在之后的战斗中,往往变得斗志昂扬。甚至,其中一些战士,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勇战王聊历史)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