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彝族有哪些小众而神秘的舞蹈?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彝族有哪些小众而神秘的舞蹈?

  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

  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花鼓舞

  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美丽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无意间拍打了罐口,瓦罐便发出了

  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 彝族左脚舞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彝族舞蹈有五种类型,分为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关。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打歌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

  给大家安利一种神秘而小众的巫舞——苏尼舞。尽管彝族苏尼舞已于2009 年被列入凉山州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知道它的人依旧很少。两年前,我指导“吉狄木呷”学生团队去凉山州布拖县考察苏尼舞,该考察报告最后获得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一等奖,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团队调查到的苏尼舞的相关知识。

  一、苏尼舞的来历

  “苏尼”是与毕摩相提并论的彝族民间巫师,主要是借助先祖中有品德高尚、德高望重之人的魂魄附身,凭借祖先的力量驱除病痛、赶走鬼怪、占卜预测等。

  彝族民间关于苏尼舞的来历是这样的:一次,穆乌斯吉带领一群人到大山上去狩猎,不巧受到妖魔鬼怪的突然袭击,穆乌斯吉的手下都被妖魔鬼怪所吞食,只有穆乌斯吉逃进森林爬上一棵大树,然而树下也被妖魔鬼怪所包围,不得已穆乌斯吉只能往上爬。当他爬到树梢时,他发现树杈上挂着一面羊皮鼓,于是他拿起一根树杖猛击羊皮鼓,想不到树下的妖魔鬼怪纷纷逃窜而去。穆乌斯吉知道妖魔鬼怪害怕羊皮鼓后,经常用它来吓唬妖魔鬼怪。原来,这只羊皮鼓是只神鼓,天上的神祗听到自己的神鼓在人间敲响,就来到人间视察,正巧他才发现这些妖魔鬼怪是他从天上赶下来的,于是他把驱魔赶鬼的法术传给了穆乌斯吉,从此人间便有了苏尼和苏尼舞。

  羊皮鼓(凉山奴隶制博物馆藏)

  二、苏尼舞的跳法和作用

  苏尼在作法事之时,盘坐于火塘旁,左手持鼓,右手握鼓槌,以较强的节奏感进行击鼓召唤,开始是盘腿而坐,左手上下摇动皮鼓,盘坐的双腿上下不停晃动。此刻,苏尼开始呼唤他的祖神快来附身,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其中有经文,也有赞美天、云等的召唤式言语,以便祖先的灵魂附体。在附体过程中,苏尼开始全身抖动,头部跟随鼓声节奏左右摆动,并以盘坐的姿势原地旋转数圈,鼓声愈发具有节奏感,继而由慢到快地全身颤抖,鼓点由“嘭、嘭、嘭、嘭”变为:“嘭沙沙、嘭沙沙、嘭沙沙、嘭沙沙”,循环反复,苏尼的身体也随鼓点轻快地晃动,让人感到神灵已经附体。接着苏尼浑身大幅度颤抖,羊皮鼓反复敲出“嘭、嘭、嘭、嘭、嘭、嘭、嘭”的鼓点。最后,苏尼以 “阿萨”(鬼魂)附体的身份击鼓、诵词,从地上起身狂呼跳动,围火塘转圈。

  苏尼舞中,有些特技是最为惊悚的,比如吞火、喷火、舌舔高温铁铧口、脚踩高温铁铧口等,让人无法想象苏尼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吞下烧红的炭火,并且舌舔、脚踩烧红的铁铧。

  苏尼舞实质上是一种巫舞,借助祖先的力量以达到驱除病痛、赶走鬼怪的目的,一般用于驱除病痛的苏尼舞时长大约5个小时,平常人的体力很难支撑,然而,苏尼因为有了祖先 附体的神力,则可以坚持跳完。

  三、苏尼舞传承人

  有学者调查,苏尼舞的传承人是自然形成的。一般来说,成为苏尼的人在某个时候,得了某种久治不愈的病,言行反常,或常有幻觉(意为有了通神之眼),或梦见飞行,或梦见鹰鹞,或梦见虎熊,或梦见神人等。自认为是某个苏尼先人的灵魂附在了他身上,非做苏尼不可,否则病就不能好。于是,这人便请毕摩用白鸡献祭,授予羊皮鼓、铃铛等的法器。病愈后,苏尼的祖神附于身上,他就成为苏尼了。

  我指导的吉狄木呷团队采访了苏尼舞传承人阿日老师。阿日老师的父亲、祖父都是苏尼,他是第三代传承人,在他成为苏尼前,并没有异于常人的经历。37岁的某天他感到全身发麻,仿佛自己能与祖先的灵魂对话,并同意成为苏尼,于是阿日老师就会跳苏尼舞了。他说“祖先灵魂附体在我身上,于是就成为苏尼。当不召唤祖先的灵魂的时候,我和一般人一样,只有在开始召唤(祖先灵魂)的时候,祖先的灵魂才会到来。哈撒(阿日老师祖先名字)灵魂来的时候,就直接附身在我身上。”

  在调查团队采访过程中,布拖县补尔乡民众表明,当地居民出现生病等身体不适症状时,约80%会选择请苏尼到家中作法事以驱鬼治病,并在一定的作法加之个人休养过后,会有较大起色。甚至有患有癌症、精神病等病症,在医院诊断无法治愈或长期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却经过苏尼跳舞作法得到痊愈或是有较大起色的事例发生。

  部分学者提出这是心理治疗的结果,然而由于彝族人民的信仰,他们深信是由苏尼作法治好的病。苏尼舞能够驱除病痛一说虽仍未完全经科学的合理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凉山州彝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苏尼舞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份量,它是本民族精神信仰的一种体现方式。

  (本回答照片由吉狄木呷团队提供)

  笔者认为彝语称作“吾多哈”的跳菜舞蹈是最为小众而神秘的。跳菜形象地描述就是“跳着舞上菜”,实指南涧彝族在宴请宾客的重大活动中,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合着音乐的节拍跳着舞。

  这种舞蹈,诙谐幽默地按特定花形摆菜的一种融乐舞、饮食于一体的生活礼仪。

  首先,婚礼是彝家人一生中最为隆重的大事,也是南涧彝族青年男女成家的标志。新娘出嫁前在娘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彝家人以跳菜相送。不仅如此,到新郎家吃的第一顿饭,彝家人也以跳菜相迎。

  对跳菜最有研究的秦莹教授指出:

  迎送都跳菜,而且是在全村所有宾客参加的场合下才跳。可以说,婚礼跳菜是南涧彝族新婚誌禧的最好见证,也是婚礼仪式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民以食为天”,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变迁的南涧彝族饮食习俗直接反映了该民族的内在心理特质,由此积淀而成的饮食文化承载了南涧彝族丰富的精神信息,并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不断地传递出来。

  跳菜与一般的上菜之最大不同,就是把通常人们忽略的菜肴从厨房到餐桌这一过程夸张到了极致——彝家人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长不过20米、宽不足5米的院心内跳着舞把一道道菜恭敬地上到餐桌上,而且按特定的方式摆放每一碗菜,形成的菜形花语表达了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习俗。行此礼始于“拜四方”止于“菜有形”。

  婚礼跳菜在南涧彝族自治县八个乡镇的彝族村寨中普遍存在,尽管所跳之舞因人而异,所奏之乐山系有别,但跳菜事象的菜品象征和宴礼象征大同小异。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

  给大家介绍下我们这边彝族葬礼上有种祭祀舞---硭鼓舞。

  彝族硭鼓舞虽然和哈尼族硭鼓舞乐器一样,但区别很大,哈尼族的是群体舞,更为粗旷豪放,在喜庆节日上表演。而彝族的只有跳鼓跳硭两人组成,并且只在葬礼上表演,舞蹈动作沉稳厚重,鼓点低沉,硭声不时配合,让观众有种沉重感,所以在葬礼上表演时观众很少,更多人去看舞狮,花灯等表演。

  近支亲戚参予葬都要带一对硭鼓舞者,硭鼓舞者随着祭献队伍舞动,出殡前夜各队舞者祭献夜饭后统一到指定地点表演,其间亡者儿媳侄媳儿女侄女要来敬酒,而舞者酒微醉时,步伐更沉重,舞姿也最美。

  出殡当天,硭鼓舞者随着祭献后跟随送葬队伍出发,所不同的是舞狮,花灯等队伍在回丧处进行相应的祭祀表演后完成仼务,而硭鼓舞者要随下葬队伍到坟地,在山神碑前杀鸡祭献,煮熟鸡肉后边饮酒边起舞,直到儿子射箭,葬礼完成。

  没有更多内容了

  

彝族有哪些小众而神秘的舞蹈?

  

彝族有哪些小众而神秘的舞蹈?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