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怎么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或者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很不错,如果世界观薄弱的可能会怀疑以后的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也许觉得我们才是精神病人。如果喜欢这种类型的题材可以看完我下面的图片故事。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一部特别畅销,而且人们口头传播特别广的著作,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读过这本书的人,他们大多会觉得书里面这些人其实都好聪明啊。哦,不,不止是聪明,就是天才啊。

  如果我们本着我们一贯看待精神病人的视角和切入点去看这本书的话,我们看不到我们所“熟悉”的“精神病人该有的模样”——惊恐的、暴戾的、疯癫的、迟滞的、病态的等等,而相反,我们会被震撼,被他们的思维震惊,感觉他们更像天才。

  他们都是精神病人或心理障碍者,对于这类人群,如果不是从事相关工作,我们很少去真正想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或者说即使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思想,也常常不置可否。在我们的观念里,心理障碍者、精神病患者他们但凡有一点特别的举动,都会被我们“正常人”认为是疯子行为,对于一部分反应过激地精神病患者,我们也许潜意识里就已经把他们定义成疯子了。至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接收的信息、形成的意识就是这样的。

  精神病患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狂躁的精神病人,他们可能暴戾伤人。但还有一些被医学界定为精神病患的人群,他们可能只是有着更多异于常人的思想,而人类科学无法证实也无法接受这些思想,从而,我们把这样有别与我们的人定义为精神病人。

  我印象深刻的是“角度问题”那一篇。“角度问题”的主人公发现往往是大人们已大人的视角在替孩子们发声。大人出门会看到“天空很蓝,朝阳很美。。。。。。”、大人们会觉得小孩子也喜欢逛超市。但其实不是,小孩子由于身高的限制,他们出门更容易被地面的东西吸引,他们看不到更高更远更美的存在。同样,他们在超市也由于身高的限制,只能看到别人的腿啊,鞋啊脚。角度不同思维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在书中作者也会质疑这个人真的是所谓的精神上有问题的人吗。有时候作者跟“精神病患”一番谈话之后,他会感觉充实、痛快,甚至开心。那些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跟精神病患者对话之后的状态。

  在我看来,他们是智商超高的人,他们研究人类的进化、地球的形成,他们研究蚂蚁虫子,他们那么专注又思维独特。他们是天才吧。

  他们这些少数人的举动不被我们正常的大多数人认同,于是我们归他们为“异类”、为“精神病人”,或者就像作者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想得太多了,或者其他人想得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我们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他们只是异于别人,他们有病吗?或者他们是我们到不了的境界里的天才吧。

  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更多的感触真的是两个字——震撼。我跟身边的人说我看过书之后的感受,我说我再也不会跟风说“某某某个人是精神病人”了。他们是我们“正常人”到不了的远方。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情感障碍的产物,多数人看到的世界是被他人赋予的世界。

  无论你当这个世界是现实也好,是梦境也罢。你在这一刻,就要享受这一刻。你在这一刻,就要去努力的做好这一刻。就像在梦里我们也会去奔跑,就像在游戏里我们也会去升级,在现实世界里,在当下这个世界里,也是一样的。

  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一堵围墙,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围墙内外,疯狂与正常。围墙之上,困惑与彷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你不是天才也不是疯子,只因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你才变成了天才和疯子。

  天才有自己分析的逻辑自带理性因子,疯子是会因为感情的刺激而走入另一条路。你能说的出你自己的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吗?谁又能说的准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访谈手记的方式对一个特殊群体的思想与生活进行了记录。

  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从医学的角度,人们通常管他们叫做“精神病人”。

  高铭自己说,他写这本书,是想“让一个人看很多个世界”。因为,你了解了别人眼中的世界,然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那怎么做到“让一个人看很多个世界”呢?高铭说,你需要站在别人的视角,看看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高铭看来,精神病人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虽然被人嘲笑或者忽视,但他们往往内心世界很丰富,而且愿意去分享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写这些访谈手记时,他是怀着一种尊重的情感去创作的。他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有探索生命本质的、有相信自己具备特异功能的、有发现神秘现象的,诸如此类,可谓是无奇不有。他认为,“尊重每一种存在,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因此,在他笔下,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疯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类似天才的思维。这也是他之所以将书名命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原因。

  那么,高铭是怎么写出这样一本书的呢?

  说实话,高铭也是个奇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要说学历,在咱们这个“重本本胜过重能力”的社会,他显得太与众不同了——他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但他似乎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得很,天文、物理、历史、宗教、哲学、心理学等等都是他深入钻研的领域。

  为了搞懂精神病人的世界,他用四年多的时间,几乎天天泡在精神病院和公安部门,跟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人士,或者人们眼中各种“奇葩怪人”做访谈,这样的采访,大概有200多例。

  后来,高铭把这些案例重新进行了整理,用连载形式发布在天涯社区里,没想到只上线了三天,点击率就超过了300万。2010年出书后,这本书更是一版再版,成为畅销经典。

  或许,高铭自己就是个天才,所以才有如此疯狂的选题。而疯狂,有了爱的加持,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记得在豆瓣上看过两个很神奇的评论,而且意见完全相反。一个评论说:这本书里写的所有事情远远超过了我的认知,原来精神病的世界竟然如此神奇,而且他们说的也非常有道理,就好像我们无法理解小孩子的世界一样,我们也无法理解精神病的世界,但不能说精神病的世界就是不对的。

  另一个评论却说:表面上看这本书讲的神乎其神,在逻辑上好像很严谨,尤其是那几个讲量子物理学的,绝对把一帮小白读的一愣一愣的,感觉超级niubility。但,这本书完全就是在各种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来回胡扯,权且当做一本小说看就好了。

  我也读过这本书,我的意见和他们俩的都不太一样。我认为这本书里讲述的事情超出了我的认知。毕竟我没有和精神病接触过,周围也没有精神病,即使有,我也不敢去和他们接触、谈话,很害怕受到伤害。

  但我不去接触,不能就说里面讲的东西是不对的,没有经过自己亲身检验的知识,我们不能否认。但,也不能完全认同,它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半信不信,就当做我看过的一本书而已。

  不过,我后期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籍,里面反倒是有讲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刀锋》、《月亮与六便士》、《梵高传》等等,其实他们就是我们眼中的不正常的人,和精神病差不多。但他们却创造出来了超越我们认知的艺术成就。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4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同一世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也许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欢方式,不必跟别人一样去看世界。

  小时候,有一次在长江里玩水。当江水没过腰身,低头看时忽然发现极速天旋地转,连着试了几次,忽然开窍了:这就是地球在自转!尔后又担心起来,地球上另一端的人,会不会倒立,被甩出去呢?……

  当把这新奇的发现,欢天喜地告诉大人们时,他们不以为然地笑笑,有人还奚落道:神经病!当他们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这本书认为这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病人,程度不同而已。

  平日里神经兮兮的,众人皆避之不及。每次相遇,他总是神秘地告诉我小心,"电脑会控制大脑,当心逃不掉!”

  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试图改变了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它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言所想,让读者走进他们疯子或天才的内心世界。

  通过关注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条理的乱码中,究竟掩藏着多少惊人的秘密。

  读者感叹其不为人知的思想方式,隐隐审视自身,发现有时候自己才是病人。

  这个世界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也许慧极有伤,天才和疯子都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胡思乱想与科学思维不过一墙之隔,他们的想法,更如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受世俗的羁绊。

  当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认识到浮力,兴奋地冲出门大叫,人们看到不穿衣服的他,都以为他疯了。

  如果这个古代力学的奠基人没有被处死,也许通过他发明的蒸汽球,可以在两千年前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天才与疯子是两极,普通人是赤道,彼此无法勾通,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则在于:一个只是在想,一个真的去做了。看看他们哲学家似的语言吧: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

  埋葬一个人,意味着死亡和失去。埋葬一颗种子,代表着全新的生机即将开始。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他们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它是极其具有人情味的。其实书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比如宗教、哲学、量子物理学、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玛雅文明以及预言等等,但作者高铭并非精神病医生,也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他说他想要找到一种共鸣,去体验另外的视角,便很努力的恶补了那些从来都不懂的什么宗教学,量子物理学等等等等,再与精神病人对话后整理的这本书。

  ? ? 书中前言中有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道、佛、上帝、哲学等等都有自己的定义,截然不同而又丝缕相连;精神病人有着迥异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的思维,他们的世界观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来认真探索这个世界,因而总觉得他们与我们很难沟通,可是,他们是渴望沟通的。

  ? ? 他们用另一种奇特的角度去看去想,并且还有着对自己世界观和人格的坚定定位。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他们就是错的,只是我们早已定下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的认知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狭义,所以总是把他们给局限在我们这些普通人所界定的世界里。有时不过是人为进行界定了并不表明不可为。

  ? “只有当你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的深处。”书里面真的有很多有趣的想法,荒谬又认真,当你去接受去相信去怀疑的看待时,像那个17岁的少年阔口讨论绝对四维生物,它的眼界跨越了时间,可以看到我们死亡和出生,没有前因后果,“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

  ? ?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读完都会仔细审问下自己是不是也有点精神的小问题,或许我们有时也会莫名的有些奇怪的冒险想法,也曾在某个或者多个瞬间怀疑一切,看书的时候觉得有些精神病说的话还挺有道理的,思路清晰无懈可击,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奇妙的思想碰撞会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新鲜好奇感。

  小时候学筷子夹饭菜用左手,给父母纠正了,后来到现在用右手,好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若按左手管右脑,右手管左脑的总结来推理,则孩童时是逻辑思维的天才,现在是形象思维的疯子了。看书没有印象了,自加妄料也可能颠倒逻辑了,就是近疯子之故了。[呲牙]

  高铭: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唐悠悠那句话叫什么来着,千万不要歧视疯子,只不过他的世界与你不同罢了

  一念天才,一念疯子

  2022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500万畅销纪念版,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这本书,当当网的编辑推荐写得特别走心:

  5年前,一本默默无闻的书一经出版便迅速占据各大图书排行榜首。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简简单单的对话形式,却在5年间以百万余册的畅销量级,撼动了所有人自以为稳固的世界观。

  5年后,这本广受好评的书被各大影视公司争抢改编权,同名网络剧单集首播观看次立即破百万。

  让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字里行间探索未知,重新定义曾经根深蒂固的认知。

  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

  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

  一堵围墙,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围墙内外,疯狂与正常。

  围墙之上,困惑与彷徨。

  一本书,拆掉围墙。

  一本书,思维脱缰。

  我们能看到这本书,首先要感谢的是高铭。

  从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高铭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一百多名“非正常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内容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

  这是一本向内在无限探索的好书。不论是曾经看的、正在看的,还是将要看的,请你都不要轻易对号入座。

  读完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实实在在地被震撼了。

  原来的意念里,疯子就是疯子,连正常人都不是,跟天才更扯不上边。可是,高铭的文字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关于疯子的印象,他的文字相对冷静、客观。作为亲历者,他主要记述了与精神病患者的交谈,尽量客观地呈现精神病人的思维流程,把自己的感受尽量压缩、再压缩。

  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一个背负着多个身份转世的人。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北京最有名的天价地段,有自己的商务写字楼。日常的生意上的来往,他没有任何异常,但是,他的内心极度煎熬:他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现世之前好多个身份。

  有时候是奴隶主,有时候是普通人,有时候上了战场,有时候是农民有时候是小妾……不管什么身份,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死亡情景都是非正常的、让他想忘都忘不了的。这多重身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常常失眠。他只想通过作者找到一个跟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他想聊聊他自己,可是,苦恼了若干年,他一个都没有找到。

  他觉得,如果不是他生意做得这么成功,别人一定会把他当做疯子。

  我们都向往长生不老,世代永存,可是,当这样的命运降临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时,他难以负重。

  人,真的是群居的动物,没有同类的旷世孤独感,让人如置身荒野,任凭如何呼喊,完全没有回应的失望、伤心、孤独、寂寞,一日日啮噬着他的心,让他不堪重负。

  我想到了《不老泉》。一个偶然的原因,他们一家人喝了不老泉的水,莫名其妙地,就长生不老了。当周围的人都渐渐老去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此地生存了,无奈之下,只得流浪他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同样的战战兢兢地,同样的孤独寂寞,连正常的交往都没有,只有一家人,在这个热闹的世上孤独地生活着。

  看完这个案例,我突然觉得,做一个普普通通、能生老病死的正常人,就是福气。

  还有一个案例,同样震撼人心。

  一个老太太,在老伴过世之后,意识就停留在了老伴病的时候。每天,她一个人在家,跟老伴对话,照顾老伴的生活(她自己认为的),还念叨着,年轻时老伴照顾了自己,现在来讨债了。可是,她的老伴在一年之前就去世了,她始终没有从老伴住院后的经历中走出来,她失忆了。

  老人的子女也很苦恼,可是又没有办法。送精神病院吧,不忍心,不送吧,还是不忍心。

  老人的家里有一张卡片,卡片上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我们常说“情比金坚”,而这两位老人普通的爱情故事,胜过了任何美丽的语言。

  在这个世界上,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铭把自己的笔触伸进这个我们普通人完全陌生的领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又不是猎奇。他最宝贵的地方在于:他把精神病人当做和我们一样的人,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知,去思考。

  他给予了精神病人难得的关注、理解和尊重,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故弄玄虚,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记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领悟。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二维或三维的世界,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之一角,在浩瀚无垠的太空,在多姿多彩的人的思维里,世界以它该有的面貌存在。

  布鲁诺被烧死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多;哥白尼出现了,证明布鲁诺的想法也有局限。未知的空间太浩瀚,所以,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的了解是真理。

  允许那些不同的声音存在,给那些看似怪异的想法以生存的空间,不拿自己的看似正常当资本,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看起来正常。

  就像一个曾经的精神病医师,后来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说的那样: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怎么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或者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怎么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或者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