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先说几个结论(史实),再慢慢解释。

  从那以后, 北京的英文就不叫Peking了,但北大的英文除外,毕竟影响力太大了。

  1906年,在上海召开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上,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法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主导这场规范的,是法国人。他们决定以汉学家翟理斯编写的《华英字典》(1982年上海第一版)中的拉丁字母写法为准。这个写法,来自威妥玛式拼音拼音固然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区别:

  一、威式拼音基本上是按照北京语音系统来拼的,但邮政式拼音加入了某些方音的固有拼法(这些拼法,有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威氏拼音不属于一个系统或者时代)。最突出的例子如ㄐㄧ、ㄑㄧ、ㄒㄧ,威式按北京语音拼作 chi、ch‘i、hsi,而邮政式按尖团音分别拼作ki、ki、hi和tsi、tsi、si(而且一律省去送气符号),如Peking(北京)、Tientsin(天津)、Tsinan(济南),等等。其中,Peking(北京)来源,学者一般认为是明代传教士制定的某种拼音方案。

  二、威式拼音的u介音,邮政式基本写成w,例如Ankwo (安国)。威式拼音中的 ou,邮政式拼音作 ow,例如Chinchow(锦州)。

  三、邮政式拼音规定,两粤、闽台一部分地区的地名,一律按当地的方音拼写。《华英字典》附有各个汉字的闽、粤、浙、客家等 9个方言区的方音拼法。所以原来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对Chiang Kai-shek翻译“常凯申”,网上说是威氏拼音,其实也是不对的。当然,Tsinghua也不是威氏拼音,因为清华的清,威氏拼音应该写成ching。

  四、1906年会议以前,有些地方的拉丁字母的习惯拼法保留不变。例如 Foochow(福州)、Canton(广州)、Amoy(厦门)等。

  所以,这套方案其实从清末一直用到了1958年,而上海一些单位、组织给国外的资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使用,比如:

  另外,新疆西藏内蒙很多地名,到现在也并没有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比如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火车票和机场显示屏上的地名拼音往往并不会是Wulumuqi、Lasa、Huhehaote,而是Urumqi、Lhasa、Hohhot。这个原因非常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吧。

  我们知道现在"北京"的英文国际标准翻译是"Beijing",那么Peking这样的翻译形式对不对,到底能不能用?

  Perking是旧时北京的英文翻译,我们来说说它的前世今生。1906年春天“帝国邮政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在这次西方人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具体是这样的,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即威翟方案)为依据,为适应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进行修改,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如,使用一些地方的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仍在使用,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先来扒扒威翟方案(Wade-Giles romanization)的前身。我国古代是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古人便用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声母及下字韵母和声调)等汉字注音方法。后来,为了学习汉语、传教和翻译的需要,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家开始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该书首次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后来诸多外国传教士对其进行了修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外交家、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创立的威妥玛式拼音法,他的学生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对他的拼音法进行了改良,故称“威翟方案”。

  于海阔在《咬文嚼字》2022年第6期中给出了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对比示例: 北京:Peking(邮政式拼音),Pei-ching(威妥玛拼音); 天津:Tientsin(邮政式拼音),Tien-chin(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基本上以北京音为准,而邮政式拼音也照顾到一些方言语音,如: 汕头;Swatow(邮政式拼音),Shan-tou(威妥玛拼音); 金门;Quemoy(邮政式拼音),Chin-men(威妥玛拼音)。

  再来看看这两种拼音方案的后续历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地名改用汉语拼音拼写,威妥玛拼音以及据此而产生的邮政式拼音被基本废除。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罗马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为什么现在仍能看到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影子呢。比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邮政式拼音。茅台Moutai,孙中山 Sun Yat-sen,Mao Tse-tung,蒋介石Chiang Kai-shek,宋庆龄Soong Ching-ling,宋美龄Soong May-ling等商标品牌或历史名人等至今仍旧使用威妥玛拼音法,一方面,为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文献的连续性,对保持文化传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照顾到了外国人的习惯,有助于减少误解,对学术研究也是有利的。

  另外,现在中国大陆以外有些华人仍使用威妥玛拼音拼写自己的英文名,例如:何厚铧 Edmund Ho Hau-wah,董建华 Tung Chee-hwa,刘德华Andy Lau Tak-Wah,张学友Jacky Cheung Hok-Yau等。再还有些威妥玛拼音的专有名词已被当成外来语进入英语词汇中,例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等。

  总言之,汉语拼音已成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威妥玛拼音和邮政拼音带着历史的印迹,对学术研究有一定意义。了解了它们的来世今生有助于学习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和语言的研究。

  谢谢邀请。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北京地名的来历。是明成祖朱棣篡权后,把首都北迁。于1403年把北平改为北京。这样,北京地名一直沿用了500多年。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又把北京改为北平。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国旗、国歌、首都,又把北平改为北京。

  北京以前译为Peking这一译法,众说纷纭。至今没人说得清楚。但现在流行四种说法。

  第一种,根据牛津英语词典,Peking来源于法语Pekin,是16世纪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所拼写。最早使用在1564年。

  第二种,威妥玛式拼音方法。是英国人威妥玛所创立。是19世纪中国拼音方法前广泛使用的中文罗马拼音输入法。

  第三种,来源于粤语系统。当时南方港口开放通商,西方传教士最先到达南方沿海地区。误将南方口语当成中国官语。从而译成Peking。

  第四种,北平的音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直译。

  到1978年年底,中国政府出台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正式颁布,1982年强制执行。经联合国人名地名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北京拼音为Beijing使用之今。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当然,一些商品、企业、学校为了体现其悠久历史,仍然保留Peiking这种发音。如北京大学校徽、北京烤鸭、北京协和医院等等。

  Peking作为北京的英文拼法,起源于1906年。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政联席议会”时,采用威妥玛式拼音(也叫邮政式拼音)翻译中国地名。按照威妥玛式拼音的拼写规则,北京为“Peking”,江西为“Kiangsi”,青岛为“Tsingtao”,等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沿用邮政式拼音翻译中国地名。

  新中国成立之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全面施行,汉字的拉丁文转写由使用威妥玛式拼音(邮政式拼音),逐渐变成汉语拼音。

  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威妥玛式拼音法。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就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北京的正式英文也就从Peking变成了Beijing。从1982年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同样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也曾经历过改名。“福娃”的国际译名原为“Friendlies”,2006年10月,“福娃”的国际译名改成了“Fuwa”。北京和“福娃”回归汉语拼音的写法,显示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然,也有一些旧的用法沿用至今,比如:

  我想是因为邮政式拼音,在晚清时期通过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作为拼写我国地名的标准,甚至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还是继续沿用的邮政式拼音。

  也是因为这样,在20世纪上半叶,邮政式拼音基本是西方国家用来书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拼音方式。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后,才开始慢慢的被汉语拼音取代了。

  不过现在其实Peking这个词还是有在使用的,并没有说北京在英语里不可以说成Peking。

  汉语拼音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会使用的一项语音辅助工具,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它。但是,有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麻烦,给人增添不必要的工作。对于北京来说,外国人有时会拼成“Beijing”,有时会拼成“Peking”,但是现在已经都改成“Beijing”,这是为什么呢?

  一、1957年文字改革时,新的拼音方案发布。这个拼音方案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帮助大众识字,推广普通话。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代会对该方案做批准通过并公开宣布以后都使用该方案。本来对于汉语专用名词的国际标准并没有更改,但是中国方面坚持要求修改。也因此像这种以前北京的英文名惯用拼音方法“Peking”被“Beijing”等逐渐代替。

  二、在查阅了《牛津英语词典》等多个具有权威专业性书籍后,我发现“Peking”的英文音标为/pi:k??/,这一发音与中国普通话发音“Beijing”类似,慢慢演化也就变成了“Beijing”。

  中国的语言文字在千百年来不断地与时俱进,当年“Peking”一词的发音究竟如何得来已无从知晓。但是现在全国推广的汉字普通话的发展,也可能使中国汉字的英文翻译与时俱进,也因此现代人知道的北京英文名也大都为“Beijing”。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三、在查阅古代语言相关文献后发现,明朝的官话里“京”的发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来拼写的话与 “ging”有些相似,可以看出当时“北京”的在明朝人的语发音里大约等于“Beiging”,与现在的汉语拼音“Beijing”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今的“Peking”更像是一种品牌,它曾经的北京的英文译名,但在现在它超越了地名。邮政拼音中,“Peking”作为北京的一种习惯性拼音方法被收入进去。但是新的拼音方案成为了国际标准后,“Peking”便推出历史舞台。有了明文规定,那么“Beijing”这种拼音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大多数人和国际社会所接受。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四、现在北京一词的规范拼法为“Beijing”,而“Peking”作为一种品牌,在社会发展中其品牌价值不断积淀,这一词语反而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包含着历史的韵味。人们想起它会想起汉语拼音的发展史,而不是一个地名。因此,“Beijing”作为地名的拼法更加符合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

  不论历史上北京的英文名“Peking”还是现在的英文名“Beijing”,都是北京甚至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北京的英文名字“Beijing”也会在国际上越来越响亮。以上就是北京的英文名不叫“Peking”而是“Beijing”的原因了。

  早起中国一些城市的英文名称都是按照国外的发音标准来的,那么当时为什么北京的英文会叫Peking呢?

  Peking英 [pi:?ki?,?pi:?ki?] 美 [?pi?k??, ?pe-],这里沿用的是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的邮政式拼音。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古人常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有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声母及下字韵母和声调)等等。1906年春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而采用这种拼写系统的,我们称之为“邮政式拼音”。

  按照邮政式拼音的拼写规则,北京拼写为“Peking”,江西拼写为“Kiangsi”等。后来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旧名称的影响力渐渐下去了,所以今后介绍自己的家乡,直接用城市名称的拼音。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peking和粤语北京的谐音很像

  不知道听哪位哪位大师讲得Peking是带歧视的

  我就知道青岛啤酒还在用历史英语名字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