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历史上六大名人,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依他们的惨死度应如何排名?你怎么看?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历史上六大名人,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依他们的惨死度应如何排名?你怎么看?

  

历史上六大名人,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依他们的惨死度应如何排名?你怎么看?

  

历史上六大名人,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依他们的惨死度应如何排名?你怎么看?

  《自古君王皆无情》

  一、商鞅存孝五车争,

  二、崇焕重施凌迟到!

  三、韓信蓝玉功盖主,

  四、晁错被诛为保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

  所有君王皆无情!

  家禽有食汤锅进:

  野鸟无粮任飞行!

  大神笔赋

  正所谓功高震主,主疑必死,韩信、李存孝之谓也;位高权重,君恐必死,商鞅之谓也;跋扈逆君,君怒必死,蓝玉、袁崇焕之谓也;挑难发患,君惧必死,晁错之谓也。那么这历史上六大名人,究竟谁死得最惨呢?

  第五名韩信

  我们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建立大汉,最大功臣是韩信。自从刘邦金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就一心为汉王打天下。汉中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刘邦彭城大败,韩信于京、索间击退项羽追兵;接着韩信受刘邦重托,领军独立开辟北方战场,他木樱囚渡擒魏,背水一战拔赵,乘胜追击灭代,按兵不动胁燕,袭击已降平齐,半渡而击败齐楚联军,四面楚歌破楚,乌江围逼绝项。因此,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以说,刘邦的大汉天下多半是韩信帮其打下的。

  但是韩信也犯了功名利禄熏心的毛病,夺取齐地后,趁刘邦之危逼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相约同击项羽,韩信不赴约逼刘邦划定齐国疆界;项羽灭刘邦建汉后,韩信被改封楚王,擅自偷偷收留朝廷追捕的原项羽部将钟离昧;韩信到长安被贬为淮阴侯,心中不满,不屑与周勃、灌婴、樊哙等同列,甚至对刘邦也给予蔑视。韩信功高震主,却处处让刘邦疑心,终于在刘邦前去平定陈郗叛乱时,以暗中勾结陈郗谋反罪,被吕后擒杀于钟室。

  韩信做齐王时不听蒯通之言背叛刘邦,做楚王时有军队有地盘不谋反,却在无兵无权无地盘时与陈郗串通在长安做内应谋反,韩信是不是有点太白痴了。史书上记载韩信挑拨陈郗在外叛乱,自己在长安做内应,至于究竟有没有这回事,真的不好考究了。但韩信利欲熏心,功高不知低调,时时让刘邦疑忌,其被害也是早晚的事,其被杀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

  据民间传说,刘邦金台拜韩信为大将时,对韩信许下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后来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欲除之,为难无法下手。吕后说:“这事就交给我吧。”刘邦走后,吕后就与萧何计谋,骗韩信入皇宫。吕后就指使宫女用麻袋装韩信,将他吊在房梁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以竹刺害死了韩信。至于历史上吕后怎样杀害了韩信,据说极有可能是赐毒酒一杯毒死的,如果真是这样,韩信死得还不算太惨。

  第四名晁错

  晁错是汉景帝刘启时的御史大夫,主张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发展农业生产,以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在对诸侯王问题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因此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汉景帝害怕诸侯群起叛乱,就听从宦官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以谢天下诸侯。但这并没能阻止诸侯王的继续叛乱,最终汉景帝只好派周亚夫率中央军队,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了七国之乱。眼看着诸侯王权势越来越大,越来越独立于朝廷之外,越来越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晁错深谋远虑,为朝廷提出削藩建议,但因汉景帝畏惧七国势力,听信宦官谗言,杀害了晁错。拳拳忠心为大汉的晁错,死得确实有点冤屈。

  腰斩是一种酷刑,就是将犯人放在砧板上,由刽子手用大斧将犯人拦腰斩断。也有的说是将犯人放在铡刀下,拦腰切断。因为是腰斩,犯人的头脑还清醒,因此上半身的犯人还得停上一些时间,等血流尽才死,在这期间,犯人需要忍受的惨痛可想而知。因此,腰斩犯人的家属,事前都要贿赂刽子手,好让他下手时偏上身一些。上半身器官集中,偏向上身斩下,犯人就能快死,可少受些痛苦。据说清朝雍正时期的俞鸿图,因科场舞弊罪,被判腰斩之刑。事前他和家属并不知他会被判腰斩之刑,也就没有贿赂刽子手。腰斩时刽子手就侧重了他的下半身,俞鸿图被腰斩后上身好一阵扭动,惨不忍睹,最后他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才气绝身亡。雍正帝听说后,也觉得残忍,就废除了这一刑罚。

  第三名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早年从军,逐渐成长为明朝开国名将。他曾数次从征蒙古残元势力,战功显赫,被提拔为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率军十五万远征漠北,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一带大破蒙元,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俘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及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使残元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接着,蓝玉又同沐英等人抚贵州,平云南,克大理,还统帅大军定西番罕东,降月鲁帖木儿父子。朱元璋非常欣赏蓝玉,由永昌侯,晋封凉国公,前后共加俸禄共三千五百石,称蓝玉不亚于汉朝的卫、霍,唐朝的李靖。

  但是,蓝玉因多次立功,朱元璋对他优礼有加,就日渐骄恣跋横起来,多畜养庄奴义子,横行不法。据说朱元璋本来要封其为“梁国公”,因其曾与元主妃子有私,致妃子羞悔自杀,及种种不法行为,朱元璋就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以示警醒。但蓝玉仍不改过,他军中校尉升降进退全凭他一人,又插手太子事务,与燕王交恶。朱元璋多次切责,仍不见效。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乘势逮捕蓝玉入狱,后以谋反罪将蓝玉剥皮萱草,并灭其三族。蓝玉受剥皮之罪,有朱元璋为子孙考虑有意清除骄兵悍将之因,也有蓝玉自取之过。

  据说剥皮萱草是朱元璋所独创,就是将犯人整张人皮剥下、晾干,再塞进干草,以警后人。也有人说是将犯人立着埋进土中,将犯人头皮十字割开,不断灌入水银。水银下沉,犯人疼痛难忍,就不住地扭动,最终就会将一张活脱脱的人皮剥下,其惨状真是不堪目睹。蓝玉的人皮后来被他女儿蜀王妃收藏,据说至今尚存。

  第二名商鞅、李存孝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推行全农经济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刺激农业生产,使秦国衣食有了保障;严法令,重赏罚,人人都要遵法守法,既制定了严酷的刑罚约束人们守法,又重赏立信,提高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战尚武,推行二十级爵位制,废除贵族的特权,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有立有战功,才能按功受爵,享受好的待遇,使秦国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焚烧百家诗书,统一人们的思想,实现统一的目标。商鞅的新法推行了十多年,人民都适应了新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商鞅不仅实现了秦国国富民足,还大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他还带领秦国军队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成了诸侯国中的强国,实现了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因此秦孝公将商於之地十五邑赐予商鞅,赐号“商君”。但是,商鞅变法严苛残忍,极大地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让不少人深受新法之害,因此秦国奴隶主贵族非常痛恨商鞅。秦孝公死后,以公子赢虔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诬蔑商鞅谋反,继位的秦惠文王也很痛恨商鞅,就下令追捕商鞅。商鞅无法逃出国境,只好潜回封地商於,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讨,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商鞅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还除灭了商鞅全家。商鞅虽死,但其法却在秦国得到了继续执行,为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李存孝是唐末著名猛将,本名安敬思,粟特族人,幼年时在兵乱中被尚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掳为俘囚,在帐中侍奉李克用,后被收为养子,赐以姓名李存孝,排行第十三太保。李存孝成年后,善于骑射,骁勇绝伦,跟随李克用南征北战,常率骑兵为先锋,平黄巢,收路州,伐幽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继担任汾州、邠州、邢州等三州刺史。后来因功高未得李克用重用,心生不满;与四太保李存信同伐赵王王镕时,两人相互不和,互生怨恨。李存信就在晋王李克用面前谗毁李存孝,李存孝心不自安,就暗中联络梁王朱温和赵王王镕,上表求得唐昭宗封赏自己为刑洺磁三州节度使,共同对付李克用。李克用知道后大怒,就讨伐李存孝,兵围邢州城。

  后来邢州断粮,李存孝不得已登城请降,并说明自己本无心反叛,都是李存信谗毁所致。但李存孝背叛是实,又有与梁王朱温、赵王王镕来往的书信为证。李克用就以反叛罪判李存孝以车裂之刑。本来李克用是不想让李存孝死的,他作出判决后,想着手下将领会为李存孝讲情,谁知竟没一人出来为李存孝讲情,军令如山,李存孝也只能受刑了。为此李克用好多天心内不快,不理政事,但他最终也没处置李存信,晋军兵势从此也逐渐转弱,而朱温的势力则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

  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却把李存孝描绘得太神勇无比了。说他十来岁就能在山上打死猛虎,是五代时期第一猛将,左手使700斤毕燕挝,右手使800斤的禹王槊,人称飞虎将军,曾领十八骑攻取长安,仗手中兵刃硬生生砸开城门。武功天下第二的“铁枪”王彦章,是后梁朱温的大将,在李存孝手下也走不了两回合;排名第三的高思继,与王彦章武功不相上下,但在李存孝患重感冒,全身虚脱的情况下,仍然不上十回合就被生擒活捉。后来李存孝被处死,铁枪王彦章在阵前连挑36员晋将。李克用痛哭道:“尚存孝儿在,何至于此!”有人给李克用出主意,假装李存孝还活着,在阵前打出了李存孝的大旗,竟一下子惊走了王彦章,吓死了王彦章的弟弟,也是猛将的王彦童。

  至于李存孝背叛义父李克用之事,说李存孝根本不想背叛义父,完全是李存信出于妒忌,在他们父子间挑拨离间;李存孝根本没有和梁王朱温和赵王王镕有来往书信,书信都是李存信摹仿李存孝的口味和笔迹假造的。车裂李存孝那天,更是把李存孝天生神力夸大得没边。当行刑者驱赶着五匹战马用尽力量向五个方向拉扯时,李存孝的手腕脚腕竟然因为先天的反应,自然而然地就生出力道,将五匹马又活活地给拉了回来!连接十数次,都是如此。车裂不死,主行刑官李存信正在为难,李存孝也是不想活了,就让李存信挑断自己的手筋和脚筋,打碎自己的膝盖肘骨,使四肢不相连接,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力道,这样才由五匹马肢解了李存孝的身体。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究竟有多勇猛呢?北宋史学家薛居正,也是《旧五代史》的编撰者,他在史书中这样称赞李存孝的勇猛。他说:“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因为薛居正曾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他这样说,也许更接近真实的李存孝吧。

  车裂之刑就是用绳索绑定犯人的四肢和脖子,犯人仰面躺着,将这五根绳索分别套在五个方向的马上,由五个人赶着五匹马,向五个方向用力拉扯,直到将犯人身体撕裂成五块为止。这种酷刑着实残忍吓人,但商鞅是在战死后被车裂的,应该没有了痛苦;李存孝活着时被车裂的,自然要比商鞅痛苦多了。

  第一名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二十万,从此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女真兵面前,节节败退,辽东战役、广宁战役,明军更是不堪一击,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山海关以外仅余辽西少部份土地。当时朝中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前去收拾辽东残局。这时袁崇焕却自告奋勇,对天启帝说:“只要给我足够的钱粮,就能守住辽东。”这真是雪中送碳啊,天启帝马上同意了袁崇焕的条件,加官进爵,把他派到了辽东。

  袁崇焕采取辽人守辽土之策,找准女真人的弱点,经过数年经营,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征战东北数十年,可以说从无败绩,把个女真兵也锻炼成了十七世纪最强骑兵,但是面对袁崇焕,却一败宁远,二败宁锦,三败北京广渠门。明朝天启六年二月的宁远大捷,让努尔哈赤愤恚不已,于当年八月背生疽疮而死;宁锦大捷和北京广渠门血战,也不得不使高傲的皇太极同意议和。可以说,只要有袁崇焕在,女真兵是万难攻破宁锦防线的。

  但是,袁崇焕在督师蓟辽镇守辽东中,也犯了不少让皇帝愤恨,让大臣嫉忌的事。其一是他在崇祯帝面前妄言“五年复辽”,有欺君之罪。“五年复辽”让崇祯帝信以为真,因此,无论袁崇焕提什么条件,崇祯都答应他。筑城、军备、钱粮、封赏加爵、权力及朝廷各部配合等等,都用尽全力满足袁崇焕。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财政十分吃紧,为满足袁崇焕,让崇祯帝疲困不堪。本以为袁崇焕守辽做得应该很好了,谁知皇太极突然突破蓟州防线,围困北京,来了个兵临城下。这让崇祯帝大为恼火。

  其二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有十二宗大罪,就以阅兵的名义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虽有千般不好,但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毛文龙就盘踞皮岛,以游击形式时不时活动在女真背后,有力地牵制了女真人的行动。这点袁崇焕也是清楚的,可明知大局,为何还要如此做?

  其三是市粮资敌。皇太极继位后,辽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据说正是亚洲的小冰河期,后金发生了粮荒。袁崇焕开边市,虽没有直接将粮食物资卖给后金,而是卖给了蒙古人,但蒙古人已被后金人征服,转手就送给了后金人。正因为这些粮食,才让后金渡过了粮荒。

  其四是擅自与后金议和。虽然袁崇焕有便宜行事权,但与敌国议和是大事,事前或事后也要向朝廷知会一声,但袁崇焕却独自给皇太极写信恰谈议和,根本没向崇祯帝汇报。

  其五是傲慢与多人不和。袁崇焕无论是与上级还是与下级,都很不好相处,其中有阉党的人,也有朝廷要员。由于得罪人很多,以致他以后下狱受审,没有替他求情说话的人,却有不少落井下石的人。

  正因为袁崇焕做事独断专行,目无尊长,有诸多缺陷,才让崇祯难忍,朝臣忌恨,最终以通敌罪下狱被判剐刑。剐刑,也叫凌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明朝对谋反、大逆不道者的一种最残忍极刑。在行刑时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皮肉割尽只剩骨架和五脏后,再将奄奄一息的犯人一刀毙命。据说凌迟袁崇焕时,刽子手将袁崇焕身上的衣服扒去,用渔网裹紧全身,让每个网眼都有突出的肉。刽子手就每个网眼割一刀,共割了3543刀,其惨状可想而知。那些痛恨他的阉党们还大肆宣扬他的通敌卖国罪,以致京城人都知道袁崇焕是间谍,是他引来了鞑靼兵,因此不明真相的人们都恨他到牙根痒痒,当听说袁崇焕被剐刑,京城的人纷纷来抢食袁肉,甚至有人还花大钱买食袁肉。

  三百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是大忠臣,民族英雄,明之长城,袁崇焕死得太冤了;有说他是通敌卖国的卖国贼,民族败类,正是他断送了大明,袁崇焕受剐刑是罪有应得,一点都不冤。但纵观袁崇焕一心守辽东,一心为辽东,虽战略眼光不足,但战术得力,宁远、宁锦、广渠门三败一直纵横无敌的后金兵,当时也只有袁崇焕能守住辽东,有袁崇焕在,后金是很难攻入关内的。因此袁崇焕绝对不会通敌卖国,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有点自毁长城了。

  韩信毒死,晁错腰斩,蓝玉剥皮,商鞅和李存孝车裂,袁崇焕凌迟,每个刑罚都很残酷,都是我们今天难以承受的。要说给这些惨死度排个名,本人认为凌迟第一,其次是车裂,再次是剥皮,第四是腰斩,最末为鸩毒。不知师友们有何高见呢?望在评论区给予多多留言。[祈祷][祈祷][祈祷]

  历史上六大名人死的都很惨,惨烈程度不好排;如果非要排,似乎腰斩是相对较轻的刑法,雍正帝还认为太残酷给废除了。车裂、凌迟等刑法就更残酷了,简直没有人性可言,也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才能研制出这种酷刑。韩信有被竹枪扎死或者大钟震死两种说法。这些对历史有贡献的六大名人,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被杀。

  袁崇焕遭到凌迟,即所说千刀万剐,崇祯帝的明廷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袁崇焕被冤杀临刑途中,有不明真相的百姓还往袁崇焕身上仍东西,打袁崇焕。袁崇焕被杀,等于明朝自毁长城。

  韩信、商鞅、李存孝、蓝玉这四个人都涉及篡逆谋反罪。

  商鞅、李存孝遭到车裂酷刑,即五马分尸。蓝玉遭到剥皮做成草人。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但是商鞅变法损害旧贵族一些利益,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一些人,商鞅本人对魏国一些做法不稳妥。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报复,商鞅本想逃到魏国,魏国不让他入关,商鞅只好逃回封地,组织反抗又失败被抓,遭到车裂酷刑。

  李存孝本姓安,是李克用义子,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是当时排名第一的武将,“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后来和李克用发生一些误解和矛盾,被李克用釆用车裂酷刑处死。李克用后来对处死李存孝有些后悔。

  蓝玉是明朝初期名将,是常遇春妻弟,又是蜀王朱椿岳父。蓝玉和傅友德可以说是明初常胜将军。蓝玉北伐蒙古草原,摧毁了北元残余势力官职体系。蓝玉和太子朱标是一伙人,早就提出要防止燕王朱棣。蓝玉军功日隆,有些骄傲自大,做了一些不妥事情,再加上有些言语不讲分寸。朱标死后,锦衣卫说蓝玉谋反,蓝玉被抓第二天就被处死,遭到剥皮填充成草人。据说,张献忠大西军攻占成都蜀王府还看见了用蓝玉人皮填充的草人。蓝玉案牵涉一万五千人。现在看蓝玉是被冤杀的。是朱元璋想打击军人集团。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招集蓝玉和一些将领交待任务,交待完任务后朱元璋说你们先下去我再和蓝玉说说,这帮将领都不下去。蓝玉一摆手,这帮将领就下去了。由此,朱元璋对蓝玉动了杀心。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被称为“兵仙”。刘邦率兵去平定陈豨反叛。在长安城,有人向吕后控告韩信要谋反。吕后和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中。据说,由于韩信功劳大,有免死牌,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见。吕后就让宫女把韩信关在一个离地面的木屋里,用布罩上,用竹枪扎死。还有的说敲宫中大钟震死。

  晃错,是汉景帝时期御使大夫。他为西汉朝廷长治久安,提出“削藩”建议。吴王刘濞等七国造反时,提出清君侧,杀晃错主张。再加上晃错这时有两件事没做妥。一是主张汉景帝率兵去平叛,他在长安坚守。这让汉景帝多心了。二是晃错说袁盎跟反叛的七国有勾结。而袁盎和窦婴认为晃错削藩惹事了,主张杀晃错,好让七国叛乱停止。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让人把晃错骗出,釆用腰斩刑法处死。

  晃错死后,七国之乱并没有停止。是周亚夫率军打败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觉得晃错杀错了,但悔之晚矣。

  先来说说这几个人死前的惨状。

  韩信被吕后骗进长乐宫,据说刘邦曾经答应韩信“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因此吕后用削尖的竹子把韩信杀了。但是这个说法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我更倾向于韩信被灌一杯毒酒或者直接被砍了。因为无论刘邦还是吕后都知道韩信的功劳,也都不是守信用的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没有威胁的韩信,只要能达成这个目标,无需在意方法。

  商鞅是变法先驱,秦国能富国强兵商鞅功不可没,可是最终他被车裂而亡。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最终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汉景帝竟然把晁错推出去当替罪羊。最终,一代帝师被腰斩于世。

  李存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也是他的义父李克用手中的一把刀。但是这位沙场猛将不懂得官场险恶,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蓝玉在洪武中期功劳很大,还是太子朱标的舅丈人(太子妃的舅舅),因此颇受朱元璋器重。但是朱标早亡蓝玉又不知收敛,最终落得“剥皮囊草”的下场。

  袁崇焕是所有人中死状最惨的,也是历朝历代的名将中死的最惨的。凌迟处死四个字足以让所有人不寒而栗,而袁崇焕就是这样被杀的。当时袁崇焕被视作民族罪人,他被千刀万剐后还被围观的百姓分而食之。这样的死法,无论和谁比都很惨。

  若是只论惨死度,凌迟而死的袁崇焕一定是第一名。“剥皮囊草”的蓝玉是第二名,晁错腰斩可以排在第三。腰斩与砍头不同,砍头可以快速死去,而被腰斩的人还会意识清醒的疼上很久。因为人体的绝大部分器官都在上半身,若是刽子手故意为难,只怕犯人被施刑之后还能活上五六个小时。残忍至极,不过如此。

  李存孝和商鞅都是车裂而亡,并列第四。第五名就是韩信了,若是韩信被一杯酒毒死或者直接被砍了,那真的是一种特别幸福的死法。若是韩信如同传说中那样被削尖的竹子杀了,与其他人相比也比较幸福。因此这六个人中,韩信的死状还是最好的。

  死法很好比较,但是所有的果都有因。这些人为何从天之骄子走到这一步,还是需要说清楚的。只有对比了原因,才能知道谁是咎由自取,谁是罪有应得。

  先来说说韩信,他的军事能力这里就不说了,众人皆知。我认为韩信从齐王到身首异处的过程就是不断错失机会的过程。若是被封齐王后他能自立门户,最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可是韩信的错误就在于他有粮有兵的时候不想造反,被刘邦软禁在京城后才开始争一争。但是这时的韩信还能成什么事呢?无论怎样筹划都是困兽之斗。因此韩信的结局,从他不听蒯彻之言时就注定了,怨不得别人。

  商鞅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料的。商鞅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的背后有一个坚决支持自己的秦孝公。可是秦孝公先行一步,商鞅就被秦国的守旧势力盯上了。无论成功与否,大量得罪权贵是所有变法者的必经之路。秦惠文王即位后失去保护伞的商鞅只有死路一条。并且秦法严苛,商鞅最终被车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我认为晁错是比较可惜的,他建议汉景帝削藩真的是站在国家立场考虑问题,只是他没有想到汉景帝如此窝囊还如此愚蠢,最终晁错白白牺牲了一颗人头,并且是被腰斩而死。李存孝的冤屈和晁错是一样的,他们一个不懂皇帝的为人,一个不懂官场险恶,都是自身没有多大过错就被施以重刑的人。

  蓝玉下场很惨,但是这个结果是他自己造成的。朱元璋虽然弑杀,但是蓝玉自身也有太多毛病。比如他玷污元妃,炮轰自家城门,公开表示对朱元璋不满,甚至真的要谋反,这些是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蓝玉的结局虽惨,但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原因。

  最后说说袁崇焕。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若是袁崇焕真的暗中投敌,按照当时的法律凌迟处死并不为过。若是没有暗中投敌,他的结局比窦娥还要冤屈。但是这是一桩无头公案,除了几个当事人,只怕谁也说不清事实真相。因此袁崇焕是否死相凄惨也应该分成两种说法。

  总之,只对比死法,从高到低的排序应该是袁崇焕、蓝玉。晁错、商鞅、李存孝、韩信。若是结合他们的所作所为,最无辜的是晁错和李存孝,其次是韩信和商鞅,最后是自己作死的蓝玉。至于袁崇焕,还是要全面分析。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据史传:韩信是被吕后利用萧何给骗进长乐宫后,以布袋笼罩其身,以竹矛攒刺而死的!吕后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犯了汉高祖给予韩信的誓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堂堂一代兵仙竟然稀哩糊涂的死在了妇人之手,可谓第一之惨痛。

  蓝玉居功自傲,肆意妄为。置大明法纪于不顾,致触洪武大帝之怒!最后被“剥皮实草”,堂堂战功赫赫之名将,不得其死所。实为第二之惨痛。

  袁崇焕督师辽东,屡败后金(清)军,实为明朝廷的捍国栋梁!乃至于连努尔哈赤都因败于其手,而郁闷而亡。袁崇焕之功实难抹杀!然而他却遭到了崇祯皇帝的猜忌,致使被蒙冤下狱,惨遭“凌迟”酷刑!且于死后仍长期蒙冤难雪,实为第三惨痛之人!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而为了变法的成功推行,商鞅不惜得罪了未来的君主,现在的太子及其师傅。其后在秦孝公死后,新君继位便对商鞅展开了反攻倒算!将商鞅处以车裂酷刑(一说处以车裂的是商鞅的尸首)。所幸商鞅虽死,其法犹存。然商鞅可谓第四惨痛之人!

  晁错,本为大汉忠良之臣。因见诸候作大,致使汉朝呈现出了“干弱枝强”的可虑局面。因而建议好学生汉景帝“削藩”!却不料逼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首鼠两端的汉景帝又误信了袁盎的谗言,以为依据七国打出的旗号“诛晁错,清君侧”将晁错杀掉,七国就会退兵!孰知,即使汉景帝将身着朝服的晁错腰斩于东市,却仍未能使七国退兵!晁错忠而见诛,可谓第五惨痛之人!

  打虎英雄李存孝,因处乱世之中。虽有勇力,难保久安,故为第六惨痛之人!

  这样问题有点残忍,有比幸福的,没有比痛苦的。不过你说的这6人,都是一时豪杰,但是都没有善终,要说他们中谁死的最惨,就要看看他们是怎么死的。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历史上的“兵家四圣”之一。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商鞅失败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深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汉景帝既位后。晁错又多次向景帝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袁盎认为: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

  这一建议得到景帝的同意,加上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

  李存孝(858―894年),唐末著名的猛将,晋王李克用麾下义子。随着李克用南征北战,平定黄巢起义,收复潞州,讨伐幽州,名震一时。后来因为李存信诬陷,没有办法投降唐昭宗,出任邢洺磁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受到李克用的围攻,兵败出降,押回太原后以车裂处死

  蓝玉(?―1393年), 明朝开国名将。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更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立下大功。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所以,这6人的悲惨下场应该是: 袁崇焕第一, 蓝玉第二。 商鞅和李存孝第三,晁错第四, 韩信第五吧。

  第一惨死 韩信

  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当然是韩信,韩信的死,的确是刘邦虽然不动手,但刘邦是希望韩信死,刘邦认为韩信不死的话一定会夺取自己的天下,所以,韩信就问老婆吕后,现在虽然江山已经拥有了,但还是要提防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为自己打下江山的韩信,韩信既然能够为朕夺得天下,自然也就能够让朕失去天下,可当初刘邦在要求韩信为自己打天下之前,答应韩信不杀韩信的。这就是刘邦的忧心,吕后听了刘邦这么说吧!

  吕后就对刘邦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交给我处理好了,于是吕后,就以萧何的名义把韩信骗来长乐宫后,就以布袋把韩信裹住,然后用竹子刺死韩信,这样吕后即替刘邦兑现了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以竹子把韩信给刺死,这就是韩信的死的确是惨死,吕后真的是手段残忍。

  第二位 是商鞅,商鞅本来就是魏国时候的一位大臣,但是魏王不重用商鞅,这时候的商鞅就去秦国发展,但是秦穆公正好需要这样的人才,就利用商鞅实行变法,这就让商鞅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抱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也得到秦君上的重用。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后,实行秦国的强大,也因为商鞅的变法,得罪了老秦人,尤其是太子党的老秦人,老秦人教唆太子闹事来针对商鞅的变法,商鞅为了不让变法中止,于是就处理了太子的老师,而且还把太子进行流放,这时候的太子也就心里对商鞅有了敌意。这个时候的老秦人就这样对商鞅更是阻止。

  商鞅的变法的确让秦国变得强大了,但是后来,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即位,就直接把商鞅进行车裂了,也就是现在的人说的,五马分尸了。所以商鞅也死得很惨。

  第三位 晁错,这个人我本人是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他是大汉忠良之臣。为人也是不错,对大汉很卖力的大将,但是因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看到各地藩王欺压百姓的时候,晁错就建议他的学生汉景帝“削藩”!

  说真的,晁错的这次削藩就引起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削藩不但没有削成功,而且还引起七国之乱,这个时候,的汉景帝看到七国之乱,就误信了袁盎的谗言,以为依据七国打出的旗号“诛晁错,清君侧”将就晁错杀掉。当时他以为这样做,会让七国退兵!

  其实,汉景帝,虽心里不想杀晁错,但汉景帝还是将身着朝服的晁错腰斩于东市,掉在哪里给七国人,但却仍未能使七国退兵!晁错忠而见诛,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情。

  第四位 蓝玉的确是一个与现在特朗普差不多的人物,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蓝玉置大明法纪于不顾,心里只是装着自己,也就是因为这样触怒洪武大帝。

  洪武大帝就最后讲蓝玉 “剥皮实草”,堂堂战功赫赫之名将,这就是必须死的人。

  第六是 李存孝 是粟特族人,和安禄山是同一个民族,他在唐末被沙陀人、唐朝安禄山反唐的时候,李存孝被晋王李克用收为义子,当时也是有一定的势力,号十三太保,当时这帮人,安绿山就认杨贵妃为母亲,而这个李存孝就认李克为义务,在唐朝掀起了风浪。

  李存孝的“骁勇冠绝、未尝挫败、每战无不克捷”,算得上是武勇之将,安禄山反唐失败后也是被车裂而死。

  第六是 袁崇焕这位督师辽东,说真的,不该死,如果袁崇焕不死的话,也许崇祯皇帝不会灭亡,也就是袁崇焕被处死,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其实袁崇焕死的很冤枉的。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可能多活几百年。

  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六人,可以说皆为有功于社稷之臣,然而最终皆被当权者所杀。虽说六人被杀原因各不相同,但下场却可以说均较为悲惨,那么以他们的惨死程度而言,谁又是最惨的呢?

  1、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关于袁崇焕是否被冤杀,目前仍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的被杀,与崇祯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站在崇祯的角度来看,在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之初,崇祯给予了其极大的希望、信任和支持,要权给权、要钱给钱,即使袁崇焕越权杀了毛文龙,崇祯甚至都没有对其予以苛责,然而袁崇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五年平辽”的计划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在毛文龙被杀数月之后便爆发了“己巳之变”,后金军队直逼京师城下。而就在崇祯对袁崇焕极度失望之际,后金方面又使出反间计,而毛文龙旧部也趁机在京师散布谣言,再加上朝中大臣落井下石,袁崇焕最终被下狱。《明史·袁崇焕有载》“三年八月,遂磔(凌迟)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2、蓝玉: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蓝玉作为明朝开国初期名将,在开国将领相继凋零之后,开始深受明太祖朱元璋重用,尤其是“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从而得以名声大噪。然而,蓝玉却犯了所有武将都极为忌讳的错误,那便是“居功自傲”,不仅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更是横行霸道、目无王法,他曾强占东昌民田,在被御史查问之时,竟然一怒之下将御史赶走;北征班师夜抵喜峰关,由于守关官吏未能及时开门迎接,竟然一怒之下纵兵毁关,破门而入;还有传言说他与北元可汗的妃子有染,导致妃子羞愧自杀。此时,由于太子朱标已死,朱元璋正在为朱允炆未来继位清除障碍,蓝玉这等居功自傲之臣,朱元璋是万万留不得的,于是便有了“蓝玉案”,蓝玉被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3、李存孝:车裂而死。李存孝幼年时被李克用掳为俘囚,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人称“十三太保”,因武艺非凡、勇猛过人,而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之誉。李存孝跟随李克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先后参加收复潞州,讨伐幽州等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历任汾邠邢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李克用派李存孝和李存信率兵攻打赵王王镕,然而两人之间相互猜忌,后李存信在李克用面前诬陷李存孝心怀二心,李存孝遂投降唐昭宗。后李克用率兵攻打李存孝,李存孝最终于乾宁元年(894年)兵败投降,被押回太原车裂而死。

  4、晁错:被腰斩。晁错先随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又跟随伏生学习儒家思想,入仕为官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先任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深受汉景帝重用。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鉴于各地诸侯王已经与中央朝廷离心离德,于是请求削减诸侯王封地、收回旁郡,并上疏《削藩策》,认为不论削藩与否,诸侯王都必然谋反,汉景帝最终予以同意。此后,汉景帝先后下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然而,由于汉景帝与吴王刘濞本就有杀子之仇,如今又得罪了所有诸侯王,吴王刘濞于是联合其他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问计于曾任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建议诛杀晁错,如此诸侯王们便失去了进兵的借口,汉景帝最终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5、韩信:被诱杀,诛三族。韩信乃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兵家四圣”之一,被誉为“兵仙”、“神帅”。韩信虽然辅佐刘邦建立西汉,但鉴于韩信以往种种,刘邦对其忌惮极深,于是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将其迁离根基齐地。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将韩信擒获,降封为淮阴侯,迁居长安。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在赵代之地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而在此期间,韩信府中有一家臣因得罪韩信被囚禁,即将被处死,家臣的弟弟于是上书诬陷韩信勾结陈豨谋反。吕后于是和萧何定计,将韩信诱至长乐宫钟室杀死,并被诛灭三族。

  6、商鞅:死后车裂。商鞅本为卫国人,年轻时期便深受李悝、吴起影响,对刑名法术之学极感兴趣,并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在魏国国相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之时曾建议魏惠王重用商鞅,否则便将其杀死,然而魏惠王皆未采纳。后商鞅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辅佐秦孝公在秦国推行深彻变法,后经二十年变法大成,然商鞅也因此得罪秦国公族。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嬴驷即位,公子虔等秦国贵族随即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于是下令追捕商鞅。商鞅先是逃往边关,但魏国却拒绝其入境,无奈之下商鞅便返回封地起兵攻打郑县,结果在彤地失败战死。商鞅死后,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如上所述,要说死状最惨者,无疑以袁崇焕最惨,毕竟凌迟可是一刀刀将肉剐下来,其中痛苦可想而知。蓝玉虽然只是被处斩,但死后却被剥皮充草,又被夷灭三族,因而将之排在第二位。接下来是被车裂的李存孝,那可是活生生的撕裂之痛,因而将其排在第三。第四则是被腰斩的晁错,腰斩之后人并不会立即死去,而是还要经历一阵的痛苦才会死去。韩信如何被杀,目前并不可知,但被夷三族也是够惨的,因而排在第五。至于商鞅,虽然也被车裂,但毕竟是死后才被车裂的,痛苦相对来说少了点。

  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名人功臣,都是功成身死。都是被君王利用完了以后,以各种借口杀戮致死。功高震主的韩信在刘邦登基以后,就必死无疑,韩信活在世上,刘邦如芒剌在背夜不能寐。韩信在世刘氏江山就危机四伏,韩信带兵打仗无人能敌,汉高祖刘邦绝对不会让韩信活在世上,危及汉室江山社稷。蓝玉劳苦功高,同韩信一样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所猜忌,为大明王朝的安危,蓝玉也是必须要死的。其余的几个人是被用完榨干以后,为平息民怨众恨,当了替死鬼挡箭牌。人死如灯灭,人死了以后什么都不存在了,惨与不惨那是活人看在眼里,掂量在心里的事。对于死人来说,死后你挫骨扬灰也无所谓,死了的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你怎么对待都一样。

  韩信是汉初开国功臣,其死法是被吕后设计骗入宫室,被蒙上袋子吊上房梁后,被一群宫人用竹签戳死;

  商鞅是战国中期秦国变法强臣,其死法是被秦惠文王以叛乱罪名下令诛杀,尸首被带回秦都咸阳当众车裂;

  晁错是西汉景帝时期朝廷重臣,其死法是被汉景帝下令腰斩于市;

  李存孝是五代时期军阀李克用麾下第一猛将,其死法是被李克用下令车裂;

  蓝玉是明初开国功臣,其死法是被明太祖下令剥皮实草;

  袁崇焕是名末军事重臣,其死法是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据说死后还被百姓生啖其肉,可谓惨绝人寰。

  韩信之死确因功高震主备受猜忌,但韩信此前确有犯上作乱的迹象,其被杀实际是早晚的事;商鞅因其变法严重损害了世家贵族利益,实际是被秦王当作了替罪羊以维护政局稳定,不过商鞅虽死商鞅之法仍旧延续,还在此后促进了秦统一天下,所以商鞅也算死得其所;晁错也是一名背锅侠,可是他的死并没有让七国之乱平息,反倒是让汉王朝实实在在历了一回险;李存孝勇猛无敌智谋不足,估计人缘也极差,被兄弟挑拨谋反,兵败被擒后竟无一人为其求情免死,但是李存孝之死也很大程度导致了李克用军事集团的覆灭;蓝玉则生生做了朱元璋为后辈铺路的祭品,被活活剥皮死得畜生不如,作为有可能是当时唯一能够阻挡朱棣靖难成功的名将,蓝玉之死也影响了明朝历史;袁崇焕之死尤为惨烈,从当初的集众望于一身,顷刻之间陷入被敌人追杀,被同僚陷害,被领导切齿,被人民痛恨的绝境中,袁崇焕是否变节尚有争议,可是其死后明王朝即无力回天却是不争的事实。

  综合死法和死因以及死后造成的影响,最惨的是袁崇焕,其次蓝玉,再次晁错和李存孝,韩信除了死得窝囊其实对当时政局影响不大,倒是商君身死法存且影响深远,在这几位当中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