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近几年的热播剧中,最值得反复观看莫过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它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推崇,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经典人物形象,经得起推敲的价值观以外,这部作品更是将宋代人们的雅致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里面的人物服装造型,素雅不失大气的庭院布置,这些官宦人家平日里的生活玩乐、文人之间的闲情逸致、富贵人家的尊卑阶级,从这部剧中足以窥探一二。当然距离这部剧的播出结束,早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可是剧中所传递的文化,仍然在当下社会流传,甚至成为经典。宋代的这些风雅美学,你可知否,知否?

  

淡雅恬静的服饰,宋代美学的极致体现

 

  这部古装剧,一家人的悲欢喜乐、聚散离愁, 都是以感情为线索,以平日里的生活为基础所打造而成的。整个电视的拍摄的背景时代,选取的是宋朝,这个时期的社会,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社会风气逐渐趋于保守,而且这个时候所推崇的国策为“偃武修文”,也让文人地位大幅度提高,相较于唐朝的浮华奢靡,宋人更加喜欢淡雅恬静的风格。这一切就反映在整部剧的女性服饰上,衣服虽然华贵,但是却没有奢侈之风。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女主盛明兰的衣服,在做闺房女儿时,衣服大多都以浅蓝、浅粉色为主,发型也更加有几分俏皮可爱;等她成为候门之母,代表着尊贵身份的紫色和靛蓝色出场,妆容也比原来跟加威严。人物初期的服道化设置,既表现了她在家中的庶出地位,又表现了她与世无争、静默如兰的性格。这些足以说明,整部剧的制作者非常用心。同时宋代女性常穿的服饰,也在剧中多有体现。

  宋代的女性服饰中,最具特点的就是“褙子”,也就是剧中的众多女性,穿在衣服最外面的那一件。衣襟的部分是敞开来穿的,在衣服的两边也没有设计系带,它的长度超过了膝盖,整件褙子从上到下,会越发窄细,其实就是体现了宋代的美人特点。宋代的女子都以细小瘦弱为美,这件褙子就可以很好的修饰女性的外形,明兰平日里穿的长服,都有搭配“褙子”来做修饰,剧中其他女性都是如此。

  “褙子”之下,最长搭配的衣服就是“襦裙”,近几年来兴起了汉服潮流,“襦裙”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服之一,同时它也是这部剧中女性的主要服装。襦裙并不是单独一件裙,这种衣服是由一件短上衣和一件下身穿的裙子所组成的。同时襦裙通过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样式,系在腰部的成为齐腰襦裙,胸部以上的襦裙称为齐胸襦裙。这种衣服,其实并不是只要宋朝所仅有,其实在明末清朝以前,襦裙都是女性最常穿的一种普通服饰。如果人们细心观察喜爱汉服的小伙伴,她们在入手第一套汉服时,大多都以襦裙为主,再搭配一件褙子。

  

被忽略的珠宝美学,还藏着女子地位

 

  这部剧除了整体的衣服讲究,人物身上所搭配的珠宝,更展示着宋代的珠宝美学。在任何一个时代,珠宝都会成为一个人地位的象征,宋代也不例外。尽管人们在看剧时,所感受到的是电视画面的精致感,其实剧中人物的服装配饰也十分讲究。当然最为出彩的,莫过于明兰穿着诰命夫人的服装,所带着的那顶点翠头冠。因为在整部剧中,唯独只有明兰带过这样华美的头冠。

  这种头冠有专门的名字,它被称之为“翟冠”,就是为了搭配诰命夫人的服装而生。“诰命夫人”的名号,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明、清也多延续这一制度,而且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诰封制度。这种名号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光是用来书写诰命文书的丝绸,都是由当时的织染局,采用非常贵重的丝织物制造而成的,如此可见这一身份的尊贵。虽然诰命夫人没有实权,是她们仍然享受同等级的官员俸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能够获此殊荣,穿上一身诰命服,被尊称为一声夫人,绝对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从“和离”一事,观宋代女子的地位

 

  这部电视剧中,除了能够看得见的长幼尊卑和阶级制度,其中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当时的婚姻制度。在这部剧中出现了“和离”这个词,盛明兰的堂姐遇到了一个无耻的丈夫和婆婆,身陷于不幸的婚姻她,最终以“和离”的方式结束了这段婚姻;再到后来,顾廷烨身陷牢狱之灾时,也提出了要和妻子“和离”。毕竟在很多的古装剧中,人们所看到的只有休妻,突然出现的和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宋人远没有现代人所想象的那么古板,所谓“和离”就是现在的离婚,甚至他们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着妇女离婚的权利。“和离”这件事,在宋朝确实不算稀奇,就是因为有了相关的法律,当时的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更不在少数。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有个丈夫无能力赡养妻子,又或者是离家超过三年未归,亦或者被夫家的亲属,她们都有权利向丈夫提出离婚。这么超前的思想,肯定很难想象这是由宋朝人所提出来的法律吧。毕竟那个时代仍然是一个男权社会,那么这些妇人在和离以后,到底会不会遭到当事人的唾弃呢?

  毕竟名节对于一个古代女性来说,实在是太重要。被休回家的女子,以此为耻辱而自杀身亡的不在少数,女子的婚姻和名声,是她们背负一生的枷锁。可是宋朝却不是这样,这个时代的女子,从来不以再嫁为耻,那些再嫁的女性,所受到的歧视远少与其他的朝代。宋史学者做过一项考古统计,宋代的这些妇女再嫁者非常多,南宋人洪迈曾写过一部《夷坚志》,里面所记载的宋代妇女和离改嫁之人,竟然多达61例,有些女子不仅是一次改嫁,甚至还有一生改嫁多达三次者,都有6人之多,光是从这一本史书中,就足以见得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

  范仲淹曾经订立过《义庄规矩》,里面有这样的规定,嫁女者会专门给予三十贯钱的补助,女儿再次嫁人,又会补助二十贯钱;可是男子不同,男子娶妻时义庄只会补助二十贯钱,倘若二次娶妻,不给予补助。范家的这个义庄,对于女子出嫁的资助力度,要远胜于男子娶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宋代女子的地位,还有她们的婚姻自主权远比其他朝代要更加开放自由。当时的人们对于寡妇的态度,不是让她们一味的守寡,为了贞洁牌坊,反而父母兄弟多会劝其改嫁。宋代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绚丽多彩,并不是徒有虚名。

  

隐藏的宋代四雅,被遗忘的传统文化

 

  《知否,知否》这部剧中,贯穿全剧的皆有一个“美”字。“美”从何来呢?就藏在这部剧日常的一些生活场景中,展现了整个大宋王朝的风雅别致。宋人的日常生活,时刻展现着一份清雅安逸,电视剧中也多有体现,比如藏在一些细节中的“宋代四雅”,真是值得人们称赞。宋代是一个文化艺术高度发展集大成的王朝,以前的那些高雅艺术,只在宫廷贵族之家流传。可是到了这个时代,举国上下艺术之风亦然盛行。点茶、焚香、插画、挂画,是这部剧中最大的亮点所在。

  盛家的老太太请来了自己在宫中从事多年的闺蜜,教家中的几个姑娘规矩礼仪,第一堂课就是从焚香开始的。其实在宋朝以前,焚香只有上流社会才会用到,可是到了宋代以后,上次王公贵族,下到黎明百姓,人人家中皆有香,从而有了“燕居焚香”一词,这可不是剧中的演员装模作样,宋人的真实生活方式确实如此。亲手调香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倘若在任意一个步骤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香味尽毁。焚香之时能够静心凝神,也是磨练人们的性格。

  宋代还盛行点茶,四姑娘如兰虽然在焚香之事上得心应手,可是却因不好点茶,对着母亲奴仆大发脾气。观剧的时候可知,这点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点茶的过程颇为复杂,范仲淹曾经以诗句写过这一过程:“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从这句诗词可得知,点茶的时候,需要耐心将这些茶叶碾磨成碎粉,将茶叶的碎粉盛于茶盏之中,再倒入刚烧开的沸水,然后再将茶粉搅拌成粥面状,点茶才算完成。这沉积千年的茶文化,早已经被人们遗忘,却在这部剧中,又一次得以体现。

  学习插花的这场戏,也算是三姐妹斗争的一次小高潮。不过整个插花的过程,却也极为精致养眼。插花需要气韵和技巧,并不是简单的将所有的花混杂在一起,插在花瓶中。首先要挑选合适的花材,然后修剪花枝,搭配花材,这样插在花瓶中的花,才能够陶冶情操,抒发一个人的心中情怀。虽然插花的艺术不是始于宋朝,但是这个时期的插花也有宋人独特的情趣,他们不像唐朝追求富丽堂皇,他们所讲究的是简单朴素,花瓶中的花要与整个大环境融为一体,随时都能构成一幅清朗的画,这才是真正的宋代美学。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四雅的最后一项,便是挂画了。即便是当今的一个小家庭,在装修房屋的时候,也总想着神奇两幅画作作为家中装饰。其实早在宋代的时候,这种做法就已经相当流行了,尤其是宋代的文人,他们收藏诗词书画,每当相约有人与家中聚会之时,便会挂出自己所收藏的最得意的画作。明兰搬到暮苍斋在居住以后,边疆母亲去世以前留给她的那幅《李娘子镇守娘子关》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既是一种装饰,同时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

  藤树先生说:

  《知否,知否》在播出以后,其实也曾经饱受争议,不少人明确指出了台词错误,还有与历史不符的情节。但是总体来说,《知否,知否》也确实是一部良心剧,那些细微的错误,对于这部剧来说绝对是瑕不掩瑜。整部剧的细节,它所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都给千百年以后的世人,展现着宋人典雅的生活方式,那些不应该被忽视的传统文化,才是这部剧的最可怜与最珍贵之处。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加文献:

  [1]袁仄.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展现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吗?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潘立勇.陆庆祥 .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境界,2022 .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