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满清非中国呢?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满清非中国呢?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满清非中国呢?

  个人认为,清末割地赔款倒是其次,五代,两宋地也没少割,款也没少赔。这些都是统治阶层的无能和国家实力的衰败落后造成的,和是不是清朝没有决对性关系。

  反而诟病最多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后金及清朝初期和伪满洲国的建立这一头一尾两段历史,民国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成了伪满洲国,成为了当时分裂东北投降日本的战犯,但在当时溥仪不能叫“汉奸”,而是“国奸”。

  其实清朝真正被人非议,认为满清不是中国的主要原因,反而是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让我们从一封信看起:

  首先是,天聪五年八月十一日,在皇太极写给被后金军围困的明大凌河城中的明汉蒙两族将领民众的劝降信中言到:

  “我诸申、蒙古,乃相同之国,明则异国也。尔等如此为明效死,我甚 惜之。尔等之意,今若归降,恐我杀戮,故不相信耶!不惟不杀尔蒙古,即明人为我仇敌,除其拒战而被杀者外,凡来降之人,我均收养矣。”

  其中的诸申(jusen)的满语之意为满洲人,而汉人被称为尼堪(nikan),从这段劝降信里可以看出,当年满洲以七大恨,十三副遗甲起兵后女真不再承认自身为明朝附属,而认为自身与蒙古同国,与明朝是异国,仇国。所以当时这不是中国的国家内战,而就是异国的侵略,当时的情况如果放在民国看,后金与日本无异。(以当时明人的眼光看)

  还有就是尼堪,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给第三个儿子起名就叫爱新觉罗尼堪,因为这个孩子长得像汉人,(例如豪格满语汉译是小耳垂儿,多铎翻译过来叫小不点,起名跟形象有关),所以可以说明后金和清朝初年女真人和汉族人的长相是有差异的,这就是被言为非我族类的说法。

  其次是,当年清军南下和西进时,个别统军的将领对汉人的屠杀政策引起了最多的指责和愤怒,比如清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等清朝宗室,无不是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

  他们在了大同总兵姜瓖的起义后,下令对山西大同府、朔州、浑源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史称“大同之屠”。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五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说,“原告”都死绝了,恳求放了这五个人,要不自己就成“光杆儿”知府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陕西绥德府米脂县,英亲王阿济格把李自成老家米脂李继迁镇的乡亲们杀的幸存下来的只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因为探亲回娘家的一对母子,还有一位跳崖逃生的李姓男人,全身被摔倒没一块好皮,被人成为“李没皮”。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占领嘉定,因剃发令嘉定百姓不执行而引起他的恼怒,他下令屠城三日。死者达两万人,伤者十万人,被奸淫的妇女无数,大街上因无人收敛,尸体腐烂,大如绿豆的苍蝇满天飞。

  同在清顺治二年六月(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645年7月8日,多铎占领扬州城,因攻城时扬州军民抵抗激烈,后来又不执行剃发令,清军屠城十日才封刀,连躲进污物中的孩子也不放过,直接用长枪捅死。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试问和这些比起来,“那么多”人不应该恨这些刽子手吗?在明朝当时的嘉定人眼里,扬州人眼里,大同人眼里,米脂人眼里这些北方来的刽子手和292年之后的南京人眼里的那些东边海上来的刽子手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随着清朝一统华夏,时间的推移,清朝后世的统治者也努力缓和了民族间的隔阂,使百姓开始对清朝有了是自己的“国家”的概念,清朝也就正式的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存在,虽然反满的思想有清一朝就没断过,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了清朝的统治,从而放下戾气和复仇,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也有很多刻意的扭曲和不客观的看待清朝的历史,一味的只记住其黑暗面而“遗忘”它的建立功勋,很多人把文字狱也归结为清朝对汉人的压迫是片面的。另外清朝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尊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平三藩,收台湾,打击葛尔丹和阿拉布坦,征缅甸,驱沙俄,剿金川,定新疆,援朝鲜等等。百姓认同了清朝之后,你看史书籍上再记载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就认为是国家的内战,而且是国家“剿匪”之战。

  再有清朝对百姓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即国家对农民“永不加赋”,一直到灭亡也没加,长期保持农业税的稳定,不仅税收总量不变,具体到每亩地的税也不准变,王公的庄田同样不能随意加租,减少了百姓的负担。甚至因为随意加租和殴打汉人,铁帽子礼亲王昭梿还差点被嘉庆帝坐罪论死。

  但历史就是历史,现在各民族早已融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一家,我家里亲戚在满洲旗的也不少,所以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我国满族同胞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的一个时代,而且在其中的一段时间还是中国最强盛之时,无可厚非。就历史谈历史,没有什么民族极端一说,不喜见谅。

  说大清不属于中国,这些都是汉奸,外国势力散布的谣言,以下是我反驳他们的谬论观点:第一,有人说我们曾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已经表明满清不属于中国。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出于政治目的考量的,仅仅是为了团结一批人去推翻另外一批人的口号,并非从法理和历史角度审视的,而且后来不是又更正了这个口号吗?

  谢谢题主。答:这个问题容易理解!即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国与民族“之间关系的问题。国与国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各自拥有完整的独立主权的民族(包括多民族或多国自愿联合)所建立政权的国家;国与民族是在同一国家内的所有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中的所有民族隶属于、包含于这个国家之中,并无条件生活于、服务于、忠诚于这个国家。知道了这种关系的概念,也就明白了题主问题的中心思想。因为在一个国家里,无论这个国家的历史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但完成这种变迁和更替的主体,还是这个国家的民族(无论国家中的哪个民族),因此,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朝代的变迁,而没有国家的演义!其间虽有的民族政权也自称为某国,但那也是在国家内民族发展多元化的进程中的分分合合,国家内的民族主体没变。所以,中国和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满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尽之处,还请有识之友斧正。

  在90年代史学领域爆发了何炳棣与美国教授罗友枝之间关于清朝历史的大争论,何教授关于满族汉化的传统观点遭到冲击,由于发现了海量的满语文档,罗友枝据有关研究认为不存在满族汉化,满清是中国的传统认识在一些人眼里变得模糊起来。

  罗友枝注重强调满族独有的个性与特征,满清似乎是一种独立于中国,尤其是独立于汉人的存在。其根据有以下观点:

  1.清朝在行政中同时使用汉文与满文的事实被“颠覆”,美国教授白彬菊调查了军机处的档案目录后,得出结论“许多档案并没有翻译成汉文,这些满文档案很多是在清代后期甚至是后期制作的”,新的研究认为清帝国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朝统治者能够利用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地区和汉族聚居地区,而不是满清贵族被汉化,运用传统的汉族礼仪与制度的治理才使得其能够伟大。此处美国历史学家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重点进行了引用而忽视了更多汉文献的引用,也许是有意为之。军机处存在很多密折只有满文版本,没有一向认为的也同时有汉文版本。满文是一种线性字母文字,现很难学习应用。满文档案早在80年代就在第一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可查询。由于不经常口头交流,失去生命力。成为满民族的语言历史财富。

  2.控制清朝政府的是八旗贵族和宗室王公组成的征服精英,而非汉族士大夫,清朝统治者利用征服精英来管理行政事务,在边疆地区的行政要职上多用征服精英而非汉族官僚。雍正帝创建了军机处,其中任职的都是雍正的亲信,通过使用内廷机构来发起西北地区的平准军事行动,清朝皇帝削弱了外朝官僚机构对于皇权的制衡,将参与决策权限制在一小拨皇帝的亲信中,官僚机构始终无法成功掌握军机处官员的任免权,在乾隆朝,军机处的满族官员数量比汉族官员多73%。内廷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进一步摧毁了宋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实行了乾纲独断。这是与传统中认为的儒家文化私有不同,认为是满清的一个特色。

  3.清代皇帝以特殊的渠道处理蒙古贵族和西藏集团的关系,藏传佛教是控制西藏与蒙古的重要手段,在清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东北、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的行政没有纳入六部管辖之下,清代文献称这些地区为“外”,以区别于明朝的疆域的‘内’,在长城以内的原明代由以六部为代表的官僚机构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由八旗贵族和理藩院管辖。清朝开拓边疆的主要动力来于长城之外的因素,而非汉族士大夫主导。满蒙同盟对于满洲统一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尔哈赤时期,用‘汉化’来概括建州女真不全面。虽然建州女真采用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但是他们也饲养牲畜,重视骑射和打猎。蒙古人称呼清朝皇帝为“博克多汗”,西藏人称呼清朝皇帝乾隆为文殊菩萨,清朝皇帝对中原自称皇帝。虽然儒家思想有普世性,但是清朝保留了满、蒙、臧、汉、回五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清朝的大力资助下,出版了各种语言的词典,促进了五种语言的标准化,边疆地区识字率提高,出现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满清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各民族面前,建立了一个从所谓内亚(蒙古到东北)到长城以南的黄河江南地区的广泛统治,而中国只是认为是中原一带,因而满清不是中国,她是一个历史上有成就的大帝国,对于边疆地区带有某种殖民性质。这显然带有西方史学的痕迹,中国的拓展疆土不同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主义,英国是以寻求工业原产地和产品市场无目的,而中国主要是以农业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影响的,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4.历史上的辽、西夏、金和元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任用汉人做官,但却都抵制汉化,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宣称他是金代女真的后裔,清朝把北京城称作夏都,在热河承德建立行宫,称作冬宫,建立巨大的木兰围场,每年集结蒙古和其他内亚地区的盟友进行围猎,虽然生活在北京,并被中华文化包围,但满族仍然保留和发展着以满语和骑射为中心的满洲民族认同。满族显然是进行了有意识的文化反抗,但是10多万离开东北,基本是失去了根,不再有渔猎和骑射(除了打仗)活动,八旗子弟日益为汉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渐渐融入汉人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成为一种特权阶层。

  5.现代中国是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产物,汉民族主义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话语,要重视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去汉化理论成为将来历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此处的“中国”定义为使用汉语的族群聚居的地区。只有使用超越汉族民族主义来定义国家,才能使蒙古和满洲政府的边疆地区具有合法性。又说在“中国历史的摇篮”中原地区之外,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高度发展的玉器文化,指出中华文明并非发源于单一地区,女真和满洲的发源地东北地区有自己独特的石器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代表挑战了汉学研究传统中中原--边疆假设,这形成挑战和问题。这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来于关中,带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和包容性,只要认同这种文化就可以称之为中华。夷夏之辩认为关键是否认同这种文化,雍正帝还用夷夏之辩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是汉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认为中华之君。他说,舜来于西,而大禹来于东,都是华夏,而他们满清则来于东北之海滨,同样是中华之人。

  我们仔细阅读上述新清史学的观点,不难发现,在强调满清自身特色时,中国这个概念不能够涵盖“满清”,满清超出“中国”。它的最强依据是满清没有得到汉化,而满族是自行其是的创造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而且治理200多年。

  这样的历史叙事当然被批驳,何炳棣指出,

  1.罗教授的论文是建立在广泛搜集“第二手资料”基础上的,这点罗友枝也坦率地予以承认。一些 研究认为尽管17、18世纪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满语书面材料,包括大量的翻译作品和一些纯文学的作品,但奠定满文地位的努力还是失败,满文日渐格式化,毫无生命力,最终弃用吸收汉文化。女真未能创造出足够的女真文学作品,虽然金世宗在位时力图复兴女真文字,结构和形式都较原始的自由抒情作品开始发展,不可能根除已经在女真贵族中深深扎根的汉文学,纯女真文学最终淹没在汉文学中。清朝的皇子都要学习满文,学习骑射,以保证满洲特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最终被汉化,乾隆留下了数量最多汉诗作品42000多首,而雍正的汉散文称得清新,康熙从5岁时就读礼乐诗书,沉浸在汉文中,虽然他们竭力避免汉化,时刻在内心提醒不忘满洲的民族特色,但不得不采用儒家一派,尤其是宋朝理学作为治理的理论方法。

  2.汉化不是一种强迫过程,是一种放任自由主义,所有的民族在同一个熔炉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来自印度的佛教被彻底汉化,唐朝时,西北北方各民族的逐渐汉化,1万多户突厥人居住在长安附近,汉朝时允许北方少数民族住在边境。

  3.努尔哈赤精通汉文、满文、蒙古语,当时并没有满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努尔哈赤读的是汉文版本,他和后继者皇太极都意识到保存满族特性是明智之举,创立了满族文字,康熙是第一位对汉文化产生真正倾慕的满族皇帝,他要求皇子必须在监督下接受数年的汉语教育,这项规定被严格地遵守到王朝灭亡时,康熙帝向孔子的牌位行叩头礼,康熙钦定的百家姓中孔姓排第一,清廷全心全意地倡导并努力付诸实施的是儒家思想的一派------程朱理学,增加了一些强制性规定,坚决主张性别隔离和妇女的绝对附属地位,逐渐将“忠”的定义从原来臣民的良知决定关系改变为对所有统治者的无条件绝对服从,无论这个统治者有多么愚蠢或无道。1679年康熙诏令地方政府荐举有名望的学生,为他们举行特别的廷试,即使是最“坚定的”忠明之士也被软化了,他们清楚到目前为止没有那个中国统治者能像这个皇帝那样信奉儒家。正是这种汉化政策,使得满族统治者博得了汉人的衷心拥护,清朝进入了100多年的繁荣发展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得到了回报,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精英为大清江山出生入死。在征服蒙古、西藏、新疆过程中汉人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满清是当时中国的形象代表,是毫无疑问的,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过于强调满族的特性与作用,忽视满族对汉文化的吸收与使用是罔顾事实,取消汉化理论是徒劳的。其用心是值得玩味和需要警惕的。

  民间的观点认为清朝末期的腐败,对外的割地赔款,清廷的保守和顽固,让中国衰落,给了很大的指责,这是表现了历代朝代衰落的规律一面,但是不能否认清朝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传统的王朝,认为满清不是中国。

  公元前二世纪以来,匈奴和鲜卑民族就在满蒙也就是他们多次下(入)中原,才有中华的华夏文明。所以所谓“汉人”是各文化发源地在中源的集大成。还有满清非中国的疑问?单一民族是不容易产生辉煌的文明。

  辛亥革命的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现在网路上不管是帖吧还是其它的社交论坛中,我们只要打开历史版块,人文版块,都会发现那里的气氛非常热闹。关于元清是不是中国正朔的各种争论。不停的争论来争论去,谁都说服不了谁,也不会有一个共同承认的结果,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呢?

  我记得辨论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家对于某些概念基于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必须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辨论才有意义。比如: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没有共同承认的基础认知,这种辨论其实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毫无必要的。我说:猪八戒是型男,你说:我不吃猪头肉。这怎么交流啊?不在同一个维度上,不在一个频道里,风马牛不相及。

  关于元清是不是中国正朔,这样一个热点来说也是这样。要辨论元清是不是中国正朔,首先你要明确中国是什么?然后还要明确正朔是什么?大家对于中国的基础认知是不同的,不要用你的认知绑架别人的认知。

  我们假设元清就是中国,那为什么历代汉人复国战争的时候要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呢?不管是早期的冉闵,还是杨坚,再到朱元璋和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只有一个。那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元和清既然是中华了,为什么还要驱除它?我们的祖先难道思维混乱,概念认知错误吗?

  元清是不是中国,我想我们是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谁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那些惨死在蒙元和满清屠刀下的,当时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如果你能够说服他们同意元清是中国,我就同意。他们的回答才是唯一正确标准答案。

  有的人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不管历史上哪个族群,哪拔人,占领过,夺取过这块土地,那它就可以称为中国,那无疑元清就是中国。如果以这种观点类推,如果当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获胜,最终占领了中国这块土地,那日本也和元清一样,也会是中国。那有人要说了,日本的侵略最终失败了,所以日本没能成为中国。元清的侵略成功了,所以元清可以称为中国。

  这话听起来好有道理啊,但仔细一分析这明显是流氓逻辑。就好比两个色魔强奸了一位妙龄少女,一个使其怀孕了,一个未使其怀孕。难道能说使其怀孕的可以合法的成为她的丈夫,可以领结婚照。没使她怀孕的就必须以强奸犯论处,给他一张逮捕证吗?

  所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朋友,往往会有更深维度的思考。他们往往认为中国不仅仅是个地理名词,它是由创造“中国”这个概念的族群,烙印着原始著作版权的。而且历史上的典籍中,都清清楚楚的写明白了什么是中国,只是有些人故意装作看不见,或不愿意承认罢了。

  《军器图说》是一本介绍明朝军事科技的书籍,清国在编修四库全书时被销毁,开头的首页上有这么一句话: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我们假设元清是中国,那如果元清是中国,为什么明朝的这本军事科技的书上,还要写上夷虏所畏于中国者呢,既然元清已经是中国了,这不是多此一举么?这种基于事实为依据的推理没错吧?

  夷虏肯定不是中国,这里面的夷虏和中国是相对的概念,夷虏是谁呢?我想这个简单的逻辑思考题大家都能分析出来。谁销毁了这本书,谁就是夷虏,那这个销毁这本书的夷虏就不会是中国,这么推理没毛病吧?

  为什么说元清不是中国呢?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古称是华夏,这个大家都清楚,海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华人。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古籍《左传 定公十年》的注疏上说: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的意思是指:美丽优雅的华夏衣冠。也就是我们汉服同袍们所身体力行向汉家民众所展示的汉服。夏的意思是指:汉人的礼仪。也就是我们汉服同袍们所身体力行实践的汉礼。华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穿着汉服行汉礼。

  那我们看看元和清是不是这样的国度,元就不用说了,蒙元政权的残暴和对文明的摧残,中外各国的史籍都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去查资料。清那更是残暴到极点的野蛮政权,剃发易服,剥去了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衣冠汉服,这就是消灭了华夏的华字。没有了汉服,华字就不存在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汉服,汉礼怎么去践行?所以夏字也就跟着没了。华和夏都没了,那还能叫中国么?

  所以元清是不是中国,这个问题是该好好思考思考,你如果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概念,历史上任何在这块土地上统治和生活的民族,以及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那无疑元清是中国,因为元和清统治过中国这块土地是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个没有人质疑,那元和清就是中国。

  但是:如果你有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和历史的深度,以文明的视角,认认真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那元清是不是中国,答案你已然知晓。

  那正朔是什么意思呢?正朔的意思是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不是汉人?这个政权的统治阶层是不是汉人,能不能够代表汉民族的利益?这个政权所使用的典章制度,遵循的价值观是不是汉人的价值观?这个政权里面的汉人能不能够按照自己民族的穿衣习惯来生活?符合这三点的就是正朔,不符合这三点的就属于伪朝。那元和清符不符合这三点呢?世道人心自有公论!

  谢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太史令曰:毋容置疑,满清和中国古代所有朝代一样属于中国,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未断流。之所以网上有满清非中国的论调,原因大概有几种:

  被入侵要分两个等,第一种是进入你的国家,把你当做自己的同胞,就比如北魏,这可以算是融入了我们,还有一种就是入侵了你,把你当奴隶,相信一般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非法入侵,更不能说是正统。就说清朝,清朝入关之后,把中国人当奴隶,就好比日本入侵东北建立满洲国,按照他们的逻辑来算,清朝是奴隶中国人的时代,是中国的,那么伪满洲国照这么算也是中国的,都是入侵性质的占领,性质是一样的。那么多人不承认清朝是中国的主要还是因为清朝对中国人的态度,正统不正统意义不大,好比外国侵占了中国,你还要一厢情愿的把这个当做是自己的国内战事吗?

  当然清非中国我是认同的,但是满族的血统分两种,一种是大家熟知的女真人,是我们的同胞,还有一小堆是通古斯人,现在属俄罗斯地盘,大家要谨慎的是这一小堆人中的一部分。

  认为满清非中国,要么是真不懂中国历史,人云亦云;要么就是有险恶的现实意图了!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都很清楚,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自从炎黄时代开始,中原华夏族就不断与周边蛮夷戎狄融合发展。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这之后,统一与分裂共存,战乱与和平同在。然而,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与总趋势!既使像五胡十六国时期那样的天下大乱,汉胡之间的融合学习也从未停止。满清的建立者们属于中国境内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渊源几乎与汉族相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建立政权,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入关前从清太祖到清太宗积极向汉文化学习,仿明朝建立国家制度。其祖先本来就是明朝官吏。入关后,从顺治,到康雍乾诸帝无不积极向汉文化学习,尊孔重儒,开科取士。以求得到汉族士绅阶层的认同!

  清朝建立后,为巩固边疆,平定叛乱,扺抗侵略,统一国家方面做出了超越史上任何朝代的历史性贡献!为今天中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有人以清朝使用双语,防止满汉通婚,在满洲与蒙古诸部与西藏施行不同国策,以及清朝皇帝的多重政治身份为由,认为满清是征服者,不属于中国。甚至,近来有所谓新清史在西方兴起,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是与近代西方一样的殖民者,中国仅是其被征服的一部分!说到底,这个论调完全是为分裂分子提供依据的,是为西方势力服务的,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谬论!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