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

  回答·阅读·

  于丹和陈果,都是我比较厌恶的学者类型。虽然于丹的名气比陈果大很多,但两人之间确实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虽然传播知识、宣扬正能量有很多种方式,但恰恰是她们的讲授方法,让我这种有一定生活阅历、且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人颇为反感!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

  她们的讲授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一个“虚无缥缈”的话题,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的抽象概念,大幅度的扭动肢体动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夸张表达方式。让人咋一听,好像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仔细一回味,其实等于啥也没说!

  当然,目前看来,于丹比陈果要高明得多,选择“论语”、“庄子”这样的冷门话题,也比陈果说“哲学人生”这种大众化话题显得更有深度。不过效果都一样,稍微有点思想深度的人,都能看出她们思想的苍白、内容的空洞、表达方式的拙劣。

  她们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说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只能说是迎合了一部人的心理需求。但我确信:绝大多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吃这一套的。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我来回答关于大学那些事。

  陈果老师在网上已经火了好长时间,现在还时常有亲戚朋友在朋友圈转发、学习、推荐她的课程。个人觉得,总的来看这是一件正能量的事,对所在高校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个人对她的那些课程实在是无感,也许是已经过了迷鸡汤的年龄,听过几段,一点触动也没有。非但如此,在高校圈子里,也很少看到有人转发,这也说明,在人才济济的高校圈子里,这个咖位恐怕还难入大家的法眼。

  陈果老师走红也是有原因的,客观分析一下,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特定历史背景:一方面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政课敬而远之、不感兴趣。那么,思政教育就必须逐渐弱化其深奥的哲学意义,改变其简单说教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偏向于浅显易懂、更接地气的社会法治、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等内容,和生活化具象化以及紧跟时尚的教学形式,而陈果老师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二是学校的精心包装和官媒自媒体的共同追捧。她上过新闻联播,也出现在各种媒体,这里面,学校对她的包装和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成熟知性”“高学历有气质”“别人的老师”,这些都是媒体不断强化的标签。当然,被包装的也不止她一个人,全国所有高校都在努力造星;思政课讲得好的老师也不在少数,至少当年给我讲科技哲学和讲道德与法治的老师我就非常喜欢,从这个角度看,她算是很幸运的。

  从上面两点来看,陈果和于丹有相似的地方,前者推动思政教育,后者唤起了国学的热度,客观来讲,她们对社会还是有很大贡献的。不过呢,一个人不能在荣誉和利益中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她们俩的实际学术水平都只能算是一般,做一个传道者可以,做大师还差的远。如果非要把自己当成大师、专家,甚至以此为业,挣钱挣到没有底线,那只会是捧得多高摔得多惨。所以,对陈果本人而言,降一降热度或许能走的更远。

  ·

  去年居士我在悟空问答上批评于丹不懂装懂,曲解《论语》,结果被一个于丹的脑残粉追着骂了好久。从那以后我没敢再说于丹,不过陈果的影响力没有于丹那么大,粉丝没有于丹那么多,所以居士我今天就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平心而论,虽然陈果和于丹都以贩卖鸡汤而出名,但我认为陈果比于丹要好得多。于丹解释《论语》,虽然引起了大众对于经典的兴趣,但是她错误百出,误导了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而陈果只是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与人生感悟,无所谓对错。

  有人讥讽陈果讲课全是鸡汤,没有干货,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也太过偏颇了。陈果讲的可不是专业课,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也就是所谓的政治课。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上政治课的,反正我没怎么听过,上课时环顾四周发现别的同学基本也都在作其他事情。而陈果却能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如痴如醉的听完每一节课,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有人说学生听陈果的课很有收获,我认为也是言过其实了。不错,陈果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很难抢到,据说有的人直到大三都没能抢到陈果的课。但是居士我相信:能让你获得成长的,绝对不是那些让你感觉轻松的东西。陈果的课如此受欢迎,正说明她说的都是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但没什么营养的鸡汤啊。想要受学生欢迎很简单,陈果在大学教师里算是相貌出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又口舌便给,舌灿莲花,说的又都是一些看似高大上,但又很好理解的内容,怎么能不被学生喜欢呢?但这真的能说明学生在她的课上能学到东西吗?我看请郭德纲、于谦来讲课同样能达到场场爆满的效果,绝对比陈果更受欢迎。

  另外,我在网上查到,陈果似乎是一位基督徒,她发表的很多文章也与基督教有关,比如:

  那么让这么一位有基督教背景的老师来给大学生们上政治课,指导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这样真的好吗?这样的老师到底会怎样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呢?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75204068907942157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看了这个问题,似乎于丹是个负面形象。但我始终觉得于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于丹本身也是一个好老师。她引起争议与讨论的原因,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她作为教授身份的专业,而令她暴得大名的传统文化学者,对她来说,只是一个业余爱好。既然是业余的,自然就不会如专业者那么严谨,漏洞是难免的。而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众多,而中国的文化典籍就摆在那儿,人人可读,人人可学,普通人中,国学功力深厚很多。于丹文化普及工作中显示出的硬伤很容易被人抓住不放。此其一。

  另外,于丹在利用现代传媒方式暴得大名之后,她能迅速利用现代商业手段迅速把这种知名度转化为现实的利益。在参加了《百家讲坛》之后,于丹迅速出书,成为某一年度畅销书摆名靠前的作家。并因此获得丰厚的利益。但是,于丹的作品在对传统文化的解释上,有很多硬伤。而有许多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专家的作品,却乏人问津。这是于丹现象引人争议的另一个原因。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

  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于丹是个好老师,就算她阐释的传统文化上有不足之处,但对文化传播所做的推介之功,不能抹杀。他所挣的钱也是合法所得,无可非议。

  这样说来,陈果成为于丹又能咋的。但陈果和于丹还是有所不同的。于丹利用现代传媒出名的领域不是自己的专业,而是业余爱好。陈果做为哲学老师,她的出名,就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因为她的课讲得好,被学生们录下来发在网上,点击的人多了,陈果也就成了网红。我在十多年前就在网上看到过陈果讲课的视频,记得那次课讲的是关于“孤独”和“寂寞”的内容。在我原来的印象中,这两个词大概可以看成是同义词,经过陈果的讲解,我觉得很有道理,孤独的格调高一些,而寂寞的品味低一点。无论“孤独”和“寂寞”在汉语中的意思如何,在今天哲学的语境之下,把这两个词赋于这样的意义加以区别,是挺不错的。

  对于于丹,我还是挺喜欢的。就算是现在,她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时,我还会看,虽然她的讲解并不完美。有时候能挑出她的毛病来,心里还会有点小小的成就感。陈果,我关注的并不多,偶尔遇到她的视频,也看看。挺不错的,能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老师,起码不是坏老师。

  陈果这次引起关注和讨论,是因为读了白字。把“耄耋之年”,读成了“毛至”之年。我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虽说这个词在初中就学了,但没记住或是没学过也很正常。中国现在所有的教授都算上,把他们放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能够一个字不读错的没有。一个也没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算是文史类的教授,在阅读古籍中出现读错音,解错义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一个哲学专业的老师,读错一个生僻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况且,这个字既便是读错了,也不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一个老师的评价,我觉得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水平,二是教学能力。陈果老师的学术水平,我无力评价。从她的课程一课难求的受欢迎程度来以及能成为网红的效果来看,她的教学能力无疑是很强的。她算不算一个好的哲学学者且不管,说她是一个好老师,应该没问题吧?

  陈果和于丹没有区别,一个贩卖现代鸡汤、一个贩卖古代鸡汤而已。

  心灵鸡汤本质上就是麻醉、催眠,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治疗。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偷换概念、转移视线,反转的剧情,甚至奇迹,令你精神为之一震,感觉好高逼格!

  例如,“不要羡慕别人,你的劣势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你听了是不是很开心?

  “与其抨击丑恶,不如发现美好”,是不是让你觉得自己太不善解人意了?

  还有什么在应聘的路上不经意捡起地面上的一块纸屑,被董事长无意中看到而被重用的纯粹扯淡的故事。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

  心灵鸡汤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励志类和警醒类的,近十几年来在院校学生、求职者中非常受用。也是传销头目、成功学演讲者、鼓吹焦虑者必备的工具。

  国内的鸡汤鼻祖就是新东方学校了,据说早期新东方学校的教师必须要熟读《读者》之类的杂志,教师们煽情催泪故事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业务能力。事实也证明,从中镀金过的大忽悠们,出来不管从什么行业都能靠收割残粉赚得盆满钵满,从李笑来到罗永浩可见一斑。

  为什么你越来越需要鸡汤了?可能有人正在给你“贩卖”鸡汤!

  多读书、读好书。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鸡汤,这些鸡汤就是毒汤,那些贩卖鸡汤的人在认知上非常肤浅,连他们本人其实都不相信鸡汤的。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