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这个题没看懂,应该题主想表达的意思是黑火药的燧发/火绳枪是怎么演变成现代这种金属定装弹的?

  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就好说。

  咱们知道最早时候的火药,弹丸都是分装的。这样一来,一方面是枪管里要倒多少药吃不准,二方面装填也麻烦。

  所以后来逐渐采用了纸包的定装弹,在射击之前只需要咬开纸包,倒一点黑火药在燧发药池上做药引,然后整个纸包从前面塞入枪膛,捣实就行。

  再后来,尤其是以德莱塞针发枪为主的一系列后膛步枪开始兴起,它带来的更高的射速。但有个问题就是后膛闭锁不牢,火药燃气容易从后方的闭锁缝隙中漏出来,这一方面降低了火药的燃烧效率,二方面燃气容易糊射手一脸。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金属弹底。因为金属弹底在火药被点燃是受热、受压会延展,死死抵住闭锁面,从而避免漏气的产生。这种弹最早是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里福瑟霰弹枪,开始普及则是在19世纪5-60年代左右。

  从这回开始,枪械也正式进入了后膛装填时代。

  我们将口径20mm以下的身管发射武器,称为枪。题主说的火药枪我想应该就是在定装药子弹发明之前的枪了,而火药枪的发展呢,大致就是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

  火门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步枪,有文字记载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火枪。火门枪非常简单,就是在一根铁管的下方有一个火门,枪管尾端有一根木棒称为“舵杆”(不是枪托啊,就是一根木棍,所以世界上最早的步枪是无托步枪)用起来非常麻烦,一般得两个人操作。

  13世纪,火门枪和火药传入了欧洲,到了15世纪初期西班牙人发明了火绳枪,后来传入中国,明朝人叫它鸟铳。火绳枪大体结构与火门枪类似,只是在火门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这种点火方式使得步枪终于不用再两个人操作了,枪手可以一直保持瞄准直到发射了。

  于是,在杀人方式上极为有天赋的人类,发明了子弹,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了!

  最早的子弹应该是纸壳子弹了,就是用纸将火药包好,然后放入枪膛。这种其实在前装火枪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解决了装药量不固定的问题。而到了19世纪,后装枪出现了,这时候子弹也开始了它五百年没变过的大变化。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

  自此现代意义上的子弹就发明出来了,到了现代,子弹更是变得多种多样,但无论怎么变,子弹的用途只有一个,那就是杀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非致死型武器,愿世界和平!

  整个演变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弓弩阶段

  在火器出现之前,战争中所使用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主要是弹射武器,长弓、弩及弹弓基本上是千百年来的标准弹射武器。直到11世纪,一些道士开始研究硫磺、硝石、木炭这三种化学品,这些物体的混合物被点燃后产生了轰然巨响,金光闪烁,浓云贯日。但在它最初发明的一个多世纪中,只能用于威胁和迷惑敌人,而无法直接用于作战,直到13世纪我国一位不知名的发明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火器,从此揭开了热兵器的发展序幕……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最早的枪械也是出现于我国的宋代,这就是突火枪。

  据《宋史兵十一》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燃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也就是说,将火药填压在一根竹管里,再放一些小弹丸,火药点燃后,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将小弹丸射出相当远的距离。这就是最初的枪——一种改变整个世界战争理念的武器。 虽然这种武器在当时还很简陋,但已经具备了枪械的基本特征:有枪管;以火药为发射动力;射出的弹丸有杀伤作用。

  火药传至欧洲的精确日期无从考证,但罗杰?培根的巨著中曾经留有关于这方面的只字片语。虽然并不确凿,但欧洲很可能于13世纪中叶了解了黑火药的制作方法,并且首次利用黑火药发射弹丸大概是在14世纪。瓦特?得?美尔米特撰写的两份文献的页边空白处勾勒了这种武器的草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两处都表现了披甲戴盔的骑士点燃放在枪尾部罐状器皿中的火药,也就是说,采用了金属制造枪筒。这就是欧洲的第一代枪械——火门枪。采用金属制枪筒相对于竹制的突火枪来说又是一个重要进步。

  绝大部分火门枪是前装枪,即火药和弹丸通过枪口装入,再推至后膛。在弹膛后部的合适位置钻一个小孔,这就是火门,通过火门点燃火药,使弹丸发射出去。初始时的点火方式尚不明确,美尔米特手稿中的骑士可能是使用一把钳子夹着一个烧红的铁块,也可能是握着火光余烬的苔藓来点火。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是用物体的燃烧端在火门处点燃火药,形成爆炸,从而发射弹丸。

  我国元朝出现了“火铳”,分“手铳”和“碗口铳”两种:其中手铳为单兵手持使用,相当于枪;碗口铳较大,发射时置于架上,是后来的炮的雏形。手铳实际上就是我国的火门枪,它的原理和欧洲的火门枪没什么区别,都是通过火门引燃火药,射出弹丸。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火铳制于1332年,只比欧洲晚6年。

  火门枪只能用手直接点燃火药,十分不便,因此大概在15世纪早期,欧洲发明了一种控制点火的枪机——火绳枪机,使枪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所谓火绳,就是将一根麻绳经过销酸钾或其他化学药品的浸泡,以使它的燃烧速度很慢,大约为每小时10cm左右,从而可以随时用它点燃火药,这种原理类似于我国古代所使用的油灯的灯芯。火绳枪枪身侧面安装一个蛇形管,火绳就插在蛇形管上,使用时用手推蛇形管或扳动下方相连的扳机,使上部向前旋转,火绳的点火端接触到火门中的火药,将其点燃。早期的枪械制作得都不精密,火药燃气压力和弹丸的不同造成了弹道曲线的变化,所以那时人们基本上凭直觉进行瞄准。

  火绳枪的装填很繁琐,首先要将火绳自蛇管中拿出,将一定数量的火药粉通过漏斗灌入枪中,然后拿出铅弹,以油布包裹后塞入枪中。从枪身下方卸下推弹杆,将弹丸推入弹膛,以使其压在弹膛中的火药上。然后,在靠近引火孔的枪身侧面的小药锅里装满第二个火药箱中的优质细粒火药——点火药。为避免点火药被风吹走,用一个锁眼盖将其盖住,然后将火绳重新装入蛇形管,便可击发。

  早期的火绳枪枪管是由一根102mm长的厚重长筒制成,因为太沉,一般士兵很难将其支撑好并平稳瞄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枪托便应运而生了,使用枪托可以帮助枪手开枪时保持平稳。渐渐地枪托进行了改进——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发展,使有效瞄准成为可能。小型火绳枪也在16、17世纪问世,很受骑兵的欢迎。

  火绳枪制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在欧洲军队中广受欢迎,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射速太慢,而且装填繁琐,战场上很少有机会射击第二次,所以放一次枪后,武器的空壳宛如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何况,还是笨重的“鸡肋”!

  各国各地区火绳枪的原理均无太大区别,但其枪托的造型却融入了各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可谓丰富多彩。

  我国火绳枪的制作技术最早是由欧洲经日本传入而来,称为“鸟铳”,虽比欧洲晚了100年,但这种武器在我国普及得很快,据记载,1558年,明政府一次就制造鸟铳1万支。而且,我国的鸟铳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

  明朝嘉靖后期还研制了一种“连子铳”,它的铳身用铜合金制作,铳膛后部装填火药,火药事先装在一节一节的小纸筒中,纸筒间都用纸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药线,火药线相互连接。 各纸筒自铳底首尾相接,每节火药发射一枚弹丸。铳膛中部竖有一个铁筒,装满弹丸,先由第一节纸筒中的火药发射第一发弹丸,发射完后第二节火药自动引燃,同时第二发弹丸自动落入铳膛,正好被第二节火药发射出去,如此循环以实现连发。这种连子铳已经具备了全自动枪械的雏形,当然在没有可靠定装枪弹的情况下,它的技术很难发展成熟并被普遍装备。

  火绳枪简单的构造是军队对其予以采纳的关键因素。其另一个优点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稍微一学就会。但是火绳枪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为保持备战状态,火绳必须是一直点燃的,因此,雨天作战就大受影响;另外步兵夜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火绳的亮光会暴露自己的行踪;暴露的燃烧火绳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因为战争中往往都会有大量火药残留在地面上,由此引发的事故不胜枚举;边骑马边手持燃烧的火绳所出现的问题更多。这些严重缺点压过了其制作简单及成本低廉这样的优点,于是,一种新的点火方法——转轮打火枪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16世纪早期,经研究发现,欧洲蕴藏丰富的硫矿石和钢轮互相摩擦可以产生火花。转轮打火枪机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发明的。它的上方有一个名为“狗头” 的转动臂,其头部夹有一块矿石,转动臂压下后,硫矿石抵在表面有一系列凹槽的钢轮上。扣动扳机时,弹簧驱动相连的链条带动钢轮旋转,摩擦矿石产生火花,火花落在药锅上的发射点火药上,将其点燃。这个装置就是转轮打火装置,直到17世纪末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武器中。

  转轮打火枪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可提高武器的实用性。拿起枪—扣住扳机—火药点火,整个操作过程简便,而且它的机械构造可以以任何尺寸组装,可长可短,所以转轮打火枪既有长枪,也有手枪,只要制造者的技术能满足要求就可以。

  虽然转轮打火枪有上述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缺点,即构造非常复杂,制作相当困难,而且受挤压时容易损坏,所以成本高昂,应用也仅限于保镖和某些骑兵组织。但转轮打火枪后来的发展对战争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装备火器的士兵第一次可以行动迅速地轻装上阵了。

  由于转轮打火枪本身就已经非常昂贵,因此制造者们也不吝惜给它配以华丽的装饰。镏金错银者有之,镶嵌宝石者也有之,使转轮打火枪作为一件武器的同时,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到了现在,奢华的转轮打火枪尤其受枪械收藏家的钟爱,一些欧洲博物馆收藏的转轮打火枪更是被视为“国宝”。

  转轮打火枪多见于欧洲,亚洲及我国的转轮打火枪出现得很少,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支御制自来火二号枪,全长1335mm,枪筒长903mm,口径11mm,采用的就是转轮打火枪机。

  枪炮制造家们总是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寻找成本低廉的制枪方法。转轮打火枪的机械点火相对于火绳枪的火绳点火优越性明显,但做工复杂、成本高昂的缺点又严重制约转轮打火枪的生产,于是制造商们费尽心思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转轮打火,同时又较为简便的机械装置。

  其实在16世纪早期,也就是转轮打火枪出现的同一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种简单的装置,据记载,其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及波罗的海周边地带,现被称为“波罗的”火枪。该枪设计有由弹簧驱动的转动臂,头部夹着燧石,转动臂向下旋转时,燧石与引火药盘上的钢板摩擦产生火花,火花落入药盘点燃引火药。

  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南部,以波罗的火枪为基础设计出了更为精致的武器,这就是后来使用达300年之久的“燧发枪”。燧发枪构造简洁,安全性也很好,如果转动臂脱离引火药盘,就不可能打击出火花,武器也就不会发射。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将引火药盘盖和钢板连在一起形成“L”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火镰”,但直到17世纪中期才被广泛接纳。这样连接的优点是使整个结构简单化,因为燧石击打火镰面时,引火药盘盖(与火镰一体)同时被打开。

  17世纪早期,法国枪炮制造商设计了一款新型燧发枪,首次采用了待发机构,使枪械更加可靠。

  燧发枪可靠、便宜,燧石片可以供30发弹使用。虽然机械构造颇有功效,但哑火现象时有发生,大风使火花转向,雨淋阻碍火花形成,都会使枪不打火。其更严重的缺点就是延时发火,击铁前摆摩擦火镰,火花落入引药盘,火药点燃,火焰穿过引火孔进入后膛,点燃主火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射击移动的目标前必须考虑延迟时间,但因为延时并不是一个常量,所以要做到精确无误绝非易事。

  明朝末年,我国另一位杰出的火器研制家毕懋康发明了一种“自生火铳”。从毕懋康所著的《军器图说》上看,自生火铳已经是一种较为精良的燧发枪,基本和欧洲保持同步发展。可惜的是,自生火铳生不逢时,即将覆灭的明朝,已无力将武器更新换代,而改换门庭的清朝统治者目光短浅,片面强调所谓“骑射乃满州之根本”,并不重视火器的研制。新型的枪械只作为皇帝的玩物,普通士兵仍然使用落后的鸟枪。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英军已经由燧发枪进一步换成了更先进的击发枪,清朝军队仍然用火绳枪及大刀、长矛作战,焉能不败!

  我国清代火器制造专家戴梓还研制成功一种“连珠火铳”,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与近代的半自动步枪颇为类似。连珠火铳形若琵琶,火药和弹丸皆装于铳背仓内,以机轮控制,其铳机有二,“相衔如牝牡”。当扳动第一个铳机时,火药和弹丸自动落于铳膛,与此同时,第二个铳机随之而动,撞击火石发火点燃火药,将弹丸推出铳管,如此循环不止,一次可以连续发射28发枪弹。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在17世纪末亦属十分先进的火器,故纪昀称之为“奇器”。但可惜的是,随着清帝国统一战争的胜利结束,加之,清朝统治者军事思想的保守,这种先进火器“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使中国轻武器错失了最后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由于戴梓在火器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同样为康熙王朝试制火器的欧洲传教士南怀仁的妒嫉,他用诬陷的手段使戴梓流放铁岭,后虽然被赦,却病死在回京途中。一个精研西方火器的中国专家,却被一个西方人用中国式的“整人术”陷害致死,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

  苏格兰巴哈维亚的一个牧师瑞卫?亚历山大?福赛斯善于思考且天生具有科学家潜质。他本人善射击,并想尽办法减少燧发枪的延迟。同时,福赛斯还是一位大胆创新的业余化学家,他发现了一种性能不稳定、急剧打击就会产生爆炸的化学物质——雷酸盐。雷酸盐的使用是轻武器发展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使用雷酸盐的火帽的出现及应用使“点燃发火”进步为“打击发火”,这也就是 “击发枪”这个名称的由来。从这个意义来说,直到现在所使用的枪都应该属于击发枪,但出于历史习惯,击发枪这个词特指最早出现的这种依靠打击火帽发火的枪械。

  福赛斯为这种化学物质制作了精致的配件。用一个小型、中空的金属器皿取代以往的药盘,称为“气瓶”,里面装有一定量的雷酸盐。气瓶倒转过来时雷酸盐颗粒能进入引火孔。引火孔中沉积了一些雷酸盐的颗粒后,气瓶返回原始位置,并带动活塞运动,使活塞底端直接置于雷酸盐颗粒之上。击锤(而不是夹着燧石的击铁)前摆驱动活塞打击雷酸盐颗粒,雷酸盐颗粒爆炸产生火花,传入引火孔点燃主火药。

  这种使用化学物质来取代机械方式点火的装置并未立即产生影响,因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可靠性不好,甚至相当危险。经过多方探索,后来有人将药粉放进纸卷中制成火帽,这就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

  继纸火帽之后,究竟是谁率先造出铜火帽是火器史上至今难以定论的问题。许多著名制造者及枪手均声称对这项技术有发明权,如伦敦人麦顿、著名枪手豪克、法国人布赖特等。最近研究显示,伦敦著名的枪炮制造者杜斯?艾格可能是第一人。但大家公认的是一个后来定居美国的英国人——乔舒亚?肖,他声明于1815 年发明铜火帽,但在1822年才申请专利。不管究竟谁该享此殊荣,但铜火帽的发明的确意义重大,它使现代枪械初具雏形。

  击发枪简洁的构造给设计者和制造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使得各种各样的枪械设计纷纷出现,很多击发枪的外观明显带有制作国家的民族风格。在击发步枪迅速普及的同时,击发手枪也被广泛使用,设计者发挥想像力,设计了大量多管武器,2个或4个枪管的手枪大批出现,成为这一时代最为普遍的武器。

  构造简单虽能提高武器的产量,但还是需要寻求大批量生产的方法。鉴于克里米亚战争中武器显露出的各种缺点,英国政府决定扩建生产中心,于是举世瞩目的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因此开工。高效的机器设备引进之后,一直靠手工制造的线膛枪管就可以通过机器高速制造了。劳动力和成本大大削减,政府也不再大规模依赖私人承包商。

  我国虽在嘉庆、道光年间也有过击发枪的制造,但数量非常少,未能普及,军队装备的仍然是落后的鸟枪,这时的中国已经被世界轻武器发展的大潮远远抛在了后面!

  ▲

  早在1259年,中国就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枝“枪”─“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很少能成功开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慑作用。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3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

  火绳枪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Arquebus)终于出现。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击起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至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至80米,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Musket”火枪——于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宝地区的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也称“步枪”(Rifle),由于内刻的膛线有效的加强了枪的准确度,枪管的长度也有所提高,能对弹药受力后的运动进行较好的导引,也就是说,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达了200米之多!而且,这种火绳枪还具备了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所以,准确度大大提高。总之,可谓是枪界一大革命也,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膛火绳枪并没有能够广泛的被采用,只有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个比较强大的邦国把它正式装备了部队,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内这三个邦国能够充分压制汉诺威等小国,以及"威慑"意大利,法兰西等大国的原因之一。不过很显然,这种线膛式火绳枪并没有传入日本,直到以后的燧发枪诞生,日本才进行了火枪的换代。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枪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

  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

  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技术在提高,社会在进步。

  开始的火枪就是一个金属管子,一头堵死,并且开个小口,插个引线,点燃引线,适当。这也叫火门枪。后来人们在引线口那里作了一个小碗,叫做火药池,这里边放火药,当火药池的火药点燃后就可以通过小口引燃枪内火药,从而发射,人们有把点燃的火绳用东子夹住,用扳机控制,又在火药池上加了一个盖,用的时候打开。这就是火绳枪。之后人们把火药池的盖子做成L型,用火石装机形成火花,顺便打开了火药池盖,火花引燃火药池的火药。这就是燧发枪。后来一个化学家发现了一种物质,叫雷汞,撞击就会爆炸。于是人们利用这个制作了火帽,把原来的火药池取消,而是用圆柱金属把口向上引,火帽扣在圆柱上,击锤撞击火帽,火帽里雷汞爆炸,说着圆柱金属中间的孔进去枪内。这叫做火帽枪。后来人们把弹头火药和火帽用纸一起包起来,枪里有撞针,这就是最早的子弹,没多久纸子弹变成金属的。这就是发展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发明就是雷汞。

  子弹是枪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子弹,再好的枪也失去存在的意义,现代枪弹一般由弹.壳、底火、发射药、弹头四部分组成,在枪械发明的早期,弹药的各个部分是分开携带的,现在各部分已被集中放在一个精巧的金属弹壳中了,浑然一体,防潮防锈,易于携带和长期保存。

  子弹的发展是与枪械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前装滑膛枪,使用的是球形弹丸,一般都用铁球制成,弹头与火药是分开携带,使用的时候先将火药从枪口倒进枪管里面,将火药捣实,再把弹丸放进去,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击发的底火,底火以前又称为火花,在两张红纸中间包夹上一粒粒的、米粒大小火药类的物质,并粘贴起来,撕下一粒用石子轻轻敲打,立即爆燃,发生清脆的响声,是旧时候孩子喜爱的玩具,火药枪就靠它引燃发射药,当初由于没有这玩意,发射时要用燃着的一根火绳通过枪管底部的一个小孔点燃火药,“砰”的一声巨响,火药猛烈燃烧推动弹丸向目标飞去,击中动物非死即伤。

  一项对枪弹来说重要发明改变了原来的一切,那就是雷汞,这东西只要受到轻微的压力就燃烧爆炸,上面说的火花可能含有雷汞。早期的枪管底部是封堵的,有一小孔连通外面,枪管装好火药后,将雷汞制成的火帽放在小孔处,击打火帽即可引燃枪管内火药,推动子弹飞向目标,1825年,美国人发明了击发底火的手枪,当初称为击针枪,这种枪在发射时,枪内有一根击针击打底火,引燃火药推动子弹发射。

  瑞典人后来发明了将弹头、发射药和底火装一起装在纸壳中的定装式枪弹,这就是现代子弹的雏形。后来英国制造出金属弹壳,将铜替代了原来的纸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提高了弹头初速,增加了射程,真正意义的子弹终于出现了,金属弹壳出现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开始采用金属弹壳枪弹,带动了枪械的发展,实现了弹药从枪口装弹药进去到直接将枪弹从枪管后部装填的改变,称为后装枪,大大提高了装填的速度、精度、威力和射速。从15世纪开始,出现了线膛枪,即在枪管内壁刻上数条螺纹线,发射时由于螺纹线的作用,子弹在飞行过程中高速旋转保持稳定,运用了类似于陀螺的原理,尖头始终指向前方,更进一步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1886年,法国首先发明了子弹用的无烟火药,在这之前使用的发射药为黑火药,就是类似于爆竹用的火药,而无烟火药燃烧剧烈,残留物和烟雾都很少,同等的体积,它的威力是黑火药的三倍,法国的无烟火药首先用于勒贝尔M1886式步枪,这种子弹弹头离开枪口的初速是音速的两倍,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远远超过了黑火药子弹,中国的汉阳兵工厂后来也自行研制成功无烟火药,后来德国、瑞士以及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始装备无烟火药枪弹。

  子弹根据弹头与目标物接触后所产生的不同变化与效应,可分为实心弹、扩张型以及粉碎型三种,实心型弹头是使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大部分是铅制,也有为了加强穿透力而将弹体改为钢芯或者钨芯的穿甲弹,或是含有磷化物燃烧剂的曳光弹,以及穿透装甲后还能引起燃烧的穿甲燃烧弹。不论哪一种实心型弹头,击中目标后会形成纵向扭曲变形,而不会形成横向的扩张或粉碎。

  扩张型弹头不像实心弹头那样具有强大的贯穿力,它之所以扩张是因为弹头击中目标物后会呈横向变形,并将动能迅速传到目标物上,子弹的主要目的是伤害目标,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弹头击中目标后,如果停留在其体内,所造成的杀伤力要大于贯穿身体,因此扩张型弹头具有非常有效的“停止作用”,也就是让目标丧失抵抗能力的作用,像以前的日本“三八”型步枪,由于其威力大,击中目标后贯穿身体,所以停止作用并不好,扩张型弹头在外形上并不尖锐,反而采用圆钝的线条,可以采用较软的材料。

  粉碎型弹头在击中目标后会立即粉碎弹头采用质量较低的金属或者陶瓷制成,能将动能瞬间传到目标上,它的贯穿力相当微弱,甚至连贯穿厚重的衣服都困难,但是它停止作用很强,粉碎型弹头与扩展性弹头被国际公约禁用在军事上,但用于反恐行动作用相当明显,如在拯救人质的时候,可以做到让歹徒伤害不了人质,因为不具备贯穿力,在飞机上能避免击穿机舱造成飞机漏气失压,确保飞机安全。

  最后一款用黑火药的步枪是什么,火炮呢?接班的发射药是什么,炸药呢?

  lekuai2:黑火药——黄火药——无烟火药。

  tebic1208:火药发展的阶段……我记得栗色火药是黑火药改配方之后的改良版,而无烟火药则是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不过更多的还是搬板凳等待讲解吧。

  张二小:用到19世纪后期吧。

  a10attacking:一战鱼雷发射管貌似用黑火药?

  greenunicorn: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合成氨大规模应用之前,黑火药一直是主流,以前没办法大规模利用空气中的氮。而合成氨的发明者是德国的科学家Haber,时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远,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没有这一条,德国根本不可能打大仗,因为从智利进口硝石的海路会被封死。Haber还是战场使用毒气的负责人,但战后逃过追究。不过他是犹太人,到元首时代,又受迫害,怎么声明脱离都没用。

  hikigaya:用氮是三硝基甲苯吗?

  chenwanqq:不对吧,gew88,就是汉阳造应该用的也是无烟火药吧。

  greenunicorn:那个显然也是以利用氮气为基础,但是以前火药只能用天然硝石,合成氨之后这个局面就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切以利用氮气为基础,没争议吧。小规模的当然没问题,以硝酸盐矿为基本原料就可以,但是大打的话只能等合成氨大规模利用。

  chenwanqq:有争议,因为合成氨之前黑火药是主流这显然是错的,百度得合成氨是哈伯1902年以后发明的 可是法国mle1886德国g98k,乃至马克沁都是采用无烟火药的,显然黑火药被淘汰与合成氨发明是不相关的。

  greenunicorn:我不说了是规模的问题吗?以硝酸盐做原料打世界大战,没任何可能。

  逆袭的三千院:我记得铁拳还在用黑火药做发射药。

  赤色解放者:差不多用到1880年代吧,之后无烟火药才大行其道士兵手里的步枪的话,黑火药被替代的很快,我记得毛瑟71/84式步枪这类步枪应该是最后一批了。

  残忍的奴隶主:二战美军M2火焰喷射器的点火装置也是黑火药的吧。

  矢锋:黑火药现在都还在用好吧?又不是每种发射装置都需要那么高的爆速。

  坚忍勇绝张汉卿:抗战时地方民兵用的不少吧。

  无聊才上这:铁拳的发射药 RPG-2的发射药。

  155MM嘴炮:早期李恩菲的0.303弹还是用黑火药当推药。

  深潜者:合成氨仅仅是最便宜的人工固氮路线而已,但这不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没有其他人工固氮手段了,电弧法、石灰氮法的应用都比合成氨早。同时煤炭干馏副产氨在19时间末也供应了相当一部分氮素。

  张二小:别说民兵了,正规八路用的也不少啊。黑火药管够,能多杀几十万鬼子。

  cqduoluo:黑火药现在都有人在用,欧美一大票玩复古火器的军迷。

  如果是军用,1888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40%和60%硝化纤维的Ballistie双基发射药,1889年英国人阿贝尔用丙酮、硝化甘油、高氮硝化纤维发明了Card型双基发射药,这个算是开始吧,至于彻底取代,那历史就长了,二战之后很长时间黑火药也没退出军用发射药的阵地,黑火药有黑火药的优势。

  还有楼上扯什么合成氨的,智利硝石在1875年出口额已经超过30万吨,武器才能用多少,大部分都是拿去做氮肥了。

  砖家:老40火以及它的原型RPG2就是黑火药抛射药。

  yixiaqqq: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P·维埃利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火药。

  1890年代初,欧洲国家的军用步枪弹基本上从大口径黑火药枪弹演变为较小口径无烟火药枪弹。

  基本跟着毛瑟李恩的发展,对枪型有很大促进吧。炸药问题去找诺贝尔肯定没错了。

  拿皇再世我霞飞:主流大国里最晚扔掉黑火药的是英国,因为研发滞后直到1895年才用上李恩菲。

  greenunicorn:靠,这有区别?想大规模拿到氮,只有空气一个途径,那不是氮气是什么?俺上面说了,小规模的用硝酸盐也可以,但是打大仗无论如何量是不够的。

  Scat:现在的炮弹的点火药还是黑火药。

  波仔非鱼:我记得这位还是爱因斯坦好基友,甚至帮爱因斯坦处理家事。

  greenunicorn:Haber位高年长,职位上生活上都帮过爱因斯坦。两人生活上各有不幸,Harber的要惨得多,有人说他搞毒气的报应,对有神论者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的合成氨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增,多养活了很多人,也该有些福报。其实客观地看,是两个人对政治的认识水平不同,爱因斯坦很清醒,而Haber则对德国一直抱有幻想,他是个无神论者,是不是犹太人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结果是被命运一再嘲弄。

  英俊的小张:不,现在的鞭炮,都是些野路子,纯黑火药太贵了。小时候,把鞭炮掰开,一点,就是小呲花,三年前,我试过,鞭炮,掰断了,点火,依旧爆炸,不知道用的什么药......

  不过说起来,传统的黑火药,在今天这个工业化时代里,成本应该不低。

  lookheed:绝对不可能,黑火药时代步枪口径13mm左右才能保证威力,因为黑火药爆速600m/s,子弹初速200,要是7.7mm口径根本打不死人,只能当玩具。

  兰度:英国玩具来了,最下边就是用黑火药的Mk.I型号,到1892才换装了装填上边柯达无烟药的Mk.I C。

  深潜者:黑火药子弹初速只有200m/s是哪个位面的事?

  毛瑟、马亨的初速可是400m/s+,7.7×56mm的李梅克福更是高达560m/s(它的第一代无烟火药版本也仅仅是把初速提高到区区600m/s而已)。

  火药枪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题问概念不清,推测,应是问火药是怎么变成子弹的才通顺。

  首先,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唐初孙思邈炼丹的副产品。故,常有丹房走火?的说法,其实,就是稍不小心,硝石,硫磺和炭比例失度等,火药就会爆炸。人们发现多次的爆炸事实后,逐渐形成了对火药的正确认识。

  我国把火药用于军事的记载,是公元907年郑璠(五代十国的吴国将领)攻豫章(今天的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就是抛掷火药包之类的东西。

  其次,中国发明了枪炮的祖宗火铳。大约十三世纪,中国就制造了金属身管的火铳,能发射铁弹丸,从铳口装入火药与铁弹丸,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打击敌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火炮。据《明史》关于火铳的记载:大者发用车,次者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后来,大的发展成炮,小者发展成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最早的铜火铳,是公元1332年制成的,口径106毫米㎜。

  再次,西方工业革命山寨改造中国的发明,逐渐制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枪及其子弹。13世纪时中国火药,通过印度传给了阿拉伯人,欧洲人又从阿拉伯人那学到了中国火药发明制造技术。工业革命以来,经过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等等的不断改进改进再改进及其发明创造,形成了今天意义的枪弹。如来复枪,毛瑟枪,及举世闻名的AK47等枪及其子弹等等。

  如果你要是想弄懂这个问题的话,我想会有许多人给你答案。但是我想讲下我的拙见。当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火药以及许多震惊世界的发明的时候,可以说对于这个世界是有巨大的贡献, 并且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是我们古老的民族当时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些先进的发明。当他们流入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国家认识和认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有了迅速的突破,尽管当初发明火药并不是用来杀人的,但是谁又能否认变成子弹是需要动力学等高等的知识和国家的工业制造作为后盾的,与其说是西方国家的人比我们聪明,不如说是我们古老的国家在当时已经落后了。这不是简单的由火药转化为子弹的过程,而是科学的进步和民族工业革命的胜利。落后了就要被淘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