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悠悠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习水平?

作者:悠悠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发言权。但是前段时间,表哥看过中国教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半边天空!如今他们过得好吗?》里面有一个答案: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表哥身边也有当年“中师”毕业生,有事会聊起上学那些事,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在现在看当年不如自己的学生读高中,然后读大学甚至研究生,可以看出如果当时的中师生放在现在最起码考个研究生不成问题。当年的中师生现在基本还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安贫乐道,每月拿着不高的工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

  您是否是当年的“中师”生,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再次向“中师”生致敬!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时间再前提几年,不仅仅局限在正好20年。

  

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习水平?

  那我来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作为农家子弟都是急于换成城镇户口的,这叫跳农门。

  跳农门的途径,当时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接班,第二种当兵,第三种升学。

  升学的话,又分考大学和考中专,中等师范。

  接班,只有父辈是做非农业工作的,才可能有机会接班跳出农门,比如说父亲在铁路上班,子女就有一个可以在其父退休时接替着去铁路上班,这可是相当牛气的事,子女多的,甚至为接班闹意见。

  当兵的话,只有转干才能跳出农门。

  升学这条途径,最不好走,那个时候大学招生很少的,一个县区,每年高考也就几十人能升入大学。那时候复课生很多,为了升学,有的考生甚至复三年功课或是四年功课!

  因为高考的不易,所以学生特别重视初中的机会,也就是考中专和中师的机会。当时初中毕业生,通常是这样分流的,中考成绩最好的去了中专(当然去一中的也有);中专去不了的,或是不敢报考的,为了稳妥,就报了中等师范,这些人是完全能够去本县区一中的,为了及早脱离农业户口,所以选择了中等师范学校;其他考生,基本上就是去高中,或是初中毕业以后辍学了。

  中专和中师的招生名额是很少的,通常全县区不会超过50人,所以从这点上看,如果抛开其他因素,那么这些人可以等同于现在每个县区高考的前几十名考生。当然,其实到高中,每个人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假定没有变化的话。

  由此可见,在当时考中等师范,是非常不易的,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别小看我们中师生,放在现在,也相当于上个211!”

  谢谢邀请。我是这批学生的直接见证者,二十多年前在一个乡镇的重点初中上学。

  想当初我们班上只有第一二名才能考上中师或中专。在现在看来,报中师和中专这样的志愿不亚于现在学生眼中的清北和教育部十所高校。

  这一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同龄人眼中都是佼佼者。

  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父母说报个中师吧,直接就是国家户口,我坚决地否定了,是因为按我当时的成绩,根本考不上。不想补习,才上了高中。

  当时不少农村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了考中专和中师,不惜复习一年又一年,都觉得是获得工作的最便捷的途径。因为如果上大学,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七年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国家户口可以解决。

  现在的这些同学,或是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是成了同行中的精英,或是自己学习,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这个问题我应该很有发言权。

  

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习水平?

  其实,如果把“二十年前”改成“二十多年前”的话,这个问题更有价值。

  因为二十年前是1997年,这个时候,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势微,生源质量较之前的十多年大幅下降。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也正是从1997年开始,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

  而在之前,能考上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真正的学霸。放在今天,考上一本应该没问题。

  下面说说笔者自己的经历:(仅是举例,不是自夸,勿喷!)

  我1991年初中毕业,中考成绩是全区三所初中的第一名,总分比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高了整整70分。而当年我们学校考上县一中的,也仅有一人。

  按政策,我有三种选择:市重点高中、县一中、中等师范学校。

  母亲说:你身子骨弱,读高中的话,万一将来没考上大学,只能回家务农,还是捧只铁饭碗稳当些吧?

  我只知道,读了师范,可以转户口、吃国家粮。至于以后会当一辈子老师,那时似乎没想过。

  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进师范的第一年,粮票取消了;毕业后,农业税取消了;再过两年,非农户口也没用了。

  附着在中等师范这张文凭上的、所有令我向往并引以为荣的东西,转瞬间黯然失色,变得毫无价值。

  1994年,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月薪只有380元。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跌跌撞撞地被裹挟进命运的洪流,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

  期间,也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我能及时进修高一级文凭,就可以参加公务员选拔;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辞职去沿海发展,应该也能找到份不错的工作;如果能看准一个方向,比如写作,然后付出二十年努力,应该也能有所成就。

  可是,因为惰性,也因为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因为缺乏远见,我错失一切。

  当年一个班的师范同学,有的考上了公务员,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有的改了行,薪水高、工作轻松;有些去了沿海发达地区,日子也过得不错;还有一些在学校成了领导层。只有我,仍是一介布衣,一个手捧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

  像我这样的中师毕业生,在师资匮乏的年代,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拿着极低的工资,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支撑起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半辈子的青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已完全被高等教育代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新进入教育行业的的年轻老师,至少都是本科毕业,学历上彻底碾压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师毕业生。不过,若论基本功及个人综合素质,却未必能强到哪里去。

  能看到这里,你我就是有缘,“关注”一下,我们就是朋友啦!

  这还真不是吹的,那时候的中师生真的是学霸级别的!记得那时候,只要考上中师,就可以端国家饭碗,那可是妥妥的铁饭碗啊!那时候学生喜欢考中师的原因是什么呢?农村生活艰苦,孩子们能早点端上铁饭碗,跳出农门,支持家庭是无上的荣光。高中考大学录取率超级低。很多学生十年寒窗苦读,连高考试卷都摸不到。记得那时候在高考之前还有一次“预选”!大约在四五月份,预选过后,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只剩下不到十来人。很多人自行车后座背满行李,流着泪离开学校……所以,考中师是第一选择,不需要挤高考的独木桥!那时候,教师的职业虽然清贫,但非常受尊敬。所以,大家都愿意报考师范。

  书归正传,那时候的中师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的水平呢?

  中师是从1983年到1999年,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

  那时候,由于时代背景,经济不够发达,所以很多考中师的都是家庭条件一般,但却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就如一些网友提到当时去读中师的原因:“我们都是寒门子弟,父母和我们都希望我们尽快丢掉锄头把,吃上国家粮”。“1987年上中师,当时家境贫寒没有选择”。“因为当年的我就是为了每月的35.5元才报考师范的。这微薄的收入却是我们一家的救命粮。”

  这些中师人是一群学习成绩优异、充满才华的人,尤其是前几届中师毕业生,全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最出类拔萃者。1983年,刚实施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师范学生政策时,许多中学都进行了筛选考试,只有进入了全校前二十名的,才有资格报考中师。所以能考上中师的不亚于现在的985与211。

  他们优秀到什么程度?一位叫做谢新茂的老师举例说:

  “其一,在这所中师学校1983年录取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最终选择去上高中而没有来中师报到。这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一等奖;高中毕业时参加全国高考,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现在已是全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另一个学生在入校后,因为查证属于复读生,被退了回去,只好去上高中。后来这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军校,现在已经是中部战区的一名大校。

  其二,从1984级开始,每届中师学生毕业时,都按1%的比例,保送优秀中师毕业生上师范类大学。我所在的学校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大概推荐了50名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师范大学深造。他们进了大学后,几乎全成了所在院系的优秀学生,无论从事业务工作或从政,都取得了卓越成绩。50来名学生,有20多名在大学任教,10余名在省级以上媒体工作,10余名处级以上官员。几乎全成了精英群体。”

  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很多中师人也是因为当时上了中师,没有上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掐掉了一大批农村中学的顶尖学生,对这批学生来说,大部分人湮灭沉寂了,是很大的不幸。

  不过不管怎么说,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都是很优秀的人,只是由于时代背景所限,现在还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很感谢这些中师人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

  中师在我的心目中,当年考上中师的同学相当于考上了985大学。我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大家感受一下。

  在80年代、90年代,拥有稳定的工作,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最大的期望,而教师这个行业尤其被看着,这个是一个受人尊重的“铁饭碗”!所以,很多农村的家庭,一般都会让孩子选择读师范院校的。

  

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习水平?

  因为家庭经济不怎么好,也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工作,减轻家里的压力,所以父母都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毕业就考中师,而不是选择读高中,考师范大学,因为读中师可以提前3、4年走向工作岗位,然后还可以再继续进修本科。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初中成绩优异的孩子最终都选择了中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本都是班里的前3名才可能考进中师。

  我记得当年我哥哥在班里排名前5。98年中考的时候,他们班里前3名都去了中师,他第5名,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后来高考考进了一个一本院校。所以,考入中师的同学,真的都是初中班里的尖子生,如果放在南京,这些学生应该全部去南师附中的。

  但是,从我哥哥那一届之后,大家的观念慢慢转变了,尖子生选择读高中,考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也就意味着选择读中师的同学没有那么优秀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看到37、38岁左右,或者这个年龄往上的老师,假如他曾经也是中师毕业的,请尊重他们。也许他们的毕业院校没有那么耀眼,但是他们是当年的龙,非常优秀!只是机遇和时代不同,造成了他们曾经的选择!

  我是1989年考上中师并于1992年师范毕业就分配在村小教书。当年,我是以全县中考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师范的。当时县里师范录取分数线482分(总分600分),高中录取分数线260分。现在呢?中考前十名丶前二十名,被认为相当的优异;高考,县前200人,进一本,前二、三十名,得一个相当好的大学,前600多名,进二本。亲爱的读者,您从上面的比较中,就能体会当年的师范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了。我在小学参加工作5年后,参加成人高考,脱产学习两年,变为大专后,毕业后到乡镇中学教书;后来再一次参加成人高考(专升本),脱产两年的学习。现在在县城中学教书。教的学生一届又一届,他(她)们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当年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经济很落后,我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父母说,孩子,考上师范就有工作了。听从父母愿,考上了师范。现在工作26年了,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了。路,就这么一路走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祝祖国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

  我是1997年考上中师的,一晃就21年了。所以我来回答这问题很合适。

  1997年中考,我们县分预考和正考。通过预考的,再参加正考。正考我考了全县第一名。我同班同学李大平考了全县第十五名。我们是来自普通乡镇的初级中学,能比县城的学生考得高,实属不易。所以我们都很高兴。我上了中师,李大平上了县中学。

  报到后我发现本县前十名和邻县前几名基本上都来了中师。中师不重数理化,对文体才能异常重视。我的同学每个人都精一至几门才艺。有人书法特别好;有人音乐很好;有人写诗在报刊上发表;有人画得很棒。我们也经常举办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或者出去写生。我们不以应试为目的,大家才艺上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当时我们就知道毕业后出路不会太好,因此越临近毕业越弥漫着悲观情绪。

  我们那届毕业近300人,只保送4人至省里的师范大学。其中就包括我。其实在中师期间,我通过努力已经取得了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有个同学说,你反正已经上大学了,就把证书给我吧。我就给他了,不知他后来用上没。这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未来的焦虑。我上大学前去见了李大平,他在县中排第一,考上了一所著名的985高校。他对我只能上一所师范大学表示惋惜。

  上大学后,我发现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师保生(从各中师保送上来的),每个班两个,一般担任班长和团支书。他们学习成绩好,活动能力强。很多从高中考上来的同学开始还不服气,两三年下来也就只有看齐的份了。

  师大毕业我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是我那所师范大学第一位应届毕业考上北大的。到北京后,自然也有校友会,我发现师大到北京的校友,基本上是师保生。现在我和这些同学还有联系,他们有些在各部委做公务员,有些是小有名气的年轻学者,都有较好的前途。

  我那些中师的同学,毕业时只能去乡下的小学了,后来经过努力,现在大都在县城的中小学教书,成为骨干教师了。

  二十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一本重点大学,现在的985,211重点大学。三十年前至八十年代中的中师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二十年前的中师学历还是中专学历,和现在的中专学历没有区别,只是内涵不一样。二十年前教育系统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学历,那就是中专生,大家知道当时的中专生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呢?那时候中师和中专真心不好考。全县上万考生,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可见那时候的中专生有多强悍。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参考,本科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了。他们如果放在现在,基本都可以上985、211高校。

  在20世纪90年代未的时候,我国推行了大学教育扩招的政策。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无疑是特别幸运的,因为当时那种比较艰苦的教育环境下,一个家庭中能够有一个考得上大学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当大学门槛放低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能够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真是很幸运的。 现在回望20年前的那批中师生,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这批中师毕业的老师水平相当高,他们本身素质高,智商高,哪个科目都能教,而且相当敬业,很有教育情结,现在的年轻老师都只能教一科,就是大学学的专业,其他学科基本上教不了,这些老教师甚至连音体美都能教,不过大部分都40倒50岁,还在上班的都是身体好的。

  千万不要瞧不起那些中师毕业的老教师,因为当年的他们比我们更优秀,他们绝对是最可爱和可敬的人。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0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在当时,考上中师或中专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这就好比清华北大在某个地区招生限定录取名额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

  中专和中师学校最为高光的时刻,恐怕要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几年。在当时由于中国社会才刚刚开放,中国所有的高校加在一起相比,相比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和适龄学生而言。录取率都是相当的低。但是那个时候的中专学校并不是很好考,一般要排名在全县的前50名以上,才有希望考上。所以说当时的中专学历的含金量是很高的。20多年前的中专,在学历上虽然比不上现在的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从当时的政策来看,只要考上了,其含金量不亚于现在的本科学历。当时中专,中师的招生人数并不是很多,而且当时考中专的难度比现在高考生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还要大。现在大家都是知道,考一个名牌大学还是挺难的,但如果要考一个普通本科的话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在二十年前也就是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考大学非常的难,一般初中生毕业以后有两个出路可以选择,一个是读高中,另一个就是读中专。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0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20年前,由于中专中师学校规模的限制,基本上来讲,只有全县前50名,才有读中专、中师的资格,而且这还是不包括复读生在内,只有应届生才有进入这些学校的资格。我们知道,关于985和211,或者双一流的录取率,在每个省都有不同。但是总体上而言,211高校只有112所,其每年所招收的人数,大概在40多万左右,到目前为止不超过50万。然而,我国每年的高考考生有一千多万。上加下减乐观一点来看,50万比上1000万,211的录取率也就在5%。而且,这还是不考虑教育资源在大城市集中而计算出来的平均分配率。至于985,由于高校只有39所,因而录取率更低,大概0.79%左右,1%都不到。如此看来,中专或者中师的录取率可以跟985,211或者双一流有的一拼。

  中师相对于中专,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严格,考上中师的学生必然是品学兼优。在考上之后,还要进行多学科,多项目的集中培训。如今的人认为中专不如高中,而在那时中专才是上品,只有落选了中专的人,才会被迫无奈去选择高中的。且当年高中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中专,中师,也就是说当年具备中专,中师学历的人,是妥妥的人上人是学霸。和如今的985,211学生相比也不会差。20年前的中师毕业生很多依然扎根在基层教育,甚至很多还在为了乡村教育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本来有大好前程,他们都选择了为中小学教育牺牲个人的大好前程,他们是伟大的一代人。20年前的他们是成绩优秀的人才,20面里他们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20年后他们依然奋斗在教学第一线。

  国家培养的大部分中师生就这样默默扎根在了教育第一线,拿很低的工资,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而他们,本来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生,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国家当时鼓励初中毕业考中专,除了中师,还有大量的中专也从初中毕业生招生,义无反顾填写了中师的志愿,为国家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师生当初考取中师的都是从初中生里面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其荣耀不比今天的985,211差。中师生综合素质、人文内涵、基本教学功力全面。可以说那时国家把最优秀的人才留给了基础教育。也正是当初老中师生们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天,没有当时的老中师生们几乎不可能有那么多农村学生通过考学改变自己的人生。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悠悠裙子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